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时间:2024-10-05 08:56: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是,自上世纪60年代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如今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过分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而人文性大量流失,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分数而很少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当然也就很少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受到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技能训练影响,使得原本鲜活生动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再加上程式化教法的机械、枯燥,学生很难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了,很多学生开始讨厌和惧怕语文课。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王力先生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而当下这种缺乏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完全忽视了审美价值的存在。语文活动的过程就应该是审美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自由的精神活动,不仅能激发人的整个意识层面,而且常常伸展到人的无意识的生命领域,从而将人引入既趋向于理解又不能形成明确概念的微妙独特的体验中。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树立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文美都集中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接受熏陶和教育。

一、 在和谐自由的空气中孕育美。

把美育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悦其耳目,激励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学生就会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艺术的享受。教师的教态、语言、方法、手段等都要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或高亢激奋,或平静舒缓,或如泣如诉,使学生的情绪随课堂氛围起伏变化,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美。教师表情自然坦诚不做作,或亲切自然,或风趣开朗,或严肃庄重,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是声,亲切而不失庄重。教态自然平稳、优雅端庄,学生发言时,身体微微前倾,侧耳细听,给学生以亲切之感。手势得体自如,准确多变,或干净利落,或柔缓舒展,或疾驰有力。目光热情关切,充满期待和赞美……教师要在自身具有高素养的前提下,以进步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伦理关系,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才是美育的沃土。

二、 在诵读和评析点拨中感受美、鉴赏美。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除了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技巧上的指导。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教师的有感情范读,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空下飘荡在江上的小船越驶越远,最后在渺远的天际消失,只有东逝之水滚滚远去……指导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时,读出“死”与“活”轻重缓急,读出对比之下那强烈的爱憎感情,读出结构上的前后勾连 、回环往复。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反复吟咏中品味离愁别绪下的洒脱、飘逸;品味流动的画面美;品味………再如朱自清的《春》哺育了几代人,在朗读指导上,除停顿、速度、节奏外,还得从语调、语气等方面指导,如“母亲的手”“抚摸”等地方要读得语重而情长,读到从不同感官写春的气息时,尽可能的用较为舒缓、轻柔、欣喜的语气语调读,使学生从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无声的细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文章内容的意境美和语言的形式美。

品评名篇佳作可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鉴赏。《荷塘月色》的淡雅,《小桔灯》的朴实,《药》的深刻,《背影》的真挚……老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开掘,一方面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另一方面,又要加以理性的指导,才能有效的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中学生正值年少时期,富于情感,又往往为情感所左右,在语文美育中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理解课文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升华。

三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之美。

自然界是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观赏江河湖海、山川云霞,去领略自然界五光十色、百态千姿的美,去受感染、受熏陶。让峻岭重山的壮美给学生以兴奋;让碧水平铺、霞林横映的秀美给学生以灵俊;让曲径通幽、掩红藏翠的幽美给学生以深远。这些难以胜收的美情美趣足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想象,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亲近自然,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也是培养人性的基础,宽容、接纳、善待万物,就从这里开始。当然 ,也会有很多不和谐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这属“审丑”,“丑之所以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或者归因于审美创造化丑为美的结果,或者是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丑是反讽,是荒诞,是反面教材,它同样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四 、在无限遐想与创作中拓展美、创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想象。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引起审美情感,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陶醉,通过有限的形象描绘去领悟无限意蕴,在体验中享受享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小桥流水、绿树环抱的田园美;鸟语花香、欢歌笑语的青春美。并在这种美感的享受中受到熏陶、感染,进而把美的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基础,展开审美想象,充实审美感知,来理解、补充、丰富意境。

习作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智力训练。用书面描述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安排写作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进到创造美的境界。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安排与课堂相关联的文题,由模仿到独创地训练。续写、改写、扩写也能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指导写事的文章,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积极意义;指导写人的文章 ,要注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外在的美衬托内在的美;指导写景的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高尚的审美情趣。写文章可以抒发性灵,折射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同时这也是对自我思想境界的解剖,在这个再思索创造的过程中也就不断地完成着人性的提升。   

我们可以这样说;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旨归,美育则是通过对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做教师的,特别是语文教师 ,不可急功近利、一叶障目,甚至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应该时时以先进理念为自己导航,时时不忘给学生以情感美的滋养,艺术美的熏陶,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

注: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页

②《美学》  朱立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83页

参考书目:

(1)《美学》  朱立元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2002年版)  云南教育厅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3)《教育教学研究》(中学卷)  周益群  张从信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徐华贵

【还语文课堂一个美的世界】相关文章: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学反思06-10

语文课堂教案09-28

大班音乐教案:这是一个小世界01-17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2-25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7-0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6-18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5-1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22

略论生命化语文课堂的构建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