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区别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鉴赏诗歌时,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 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
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余忠霞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区别 备课资料(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听潮》备课资料08-18
《道士塔》备课资料05-17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考点资料10-21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05-16
英语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09-12
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7-10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