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口技》互动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1 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
2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了解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导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导学
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优化训练,突出重点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导学
过程
设计 一、课前预习
(一)学生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口技的知识点。
(二) 掌握本文重点字的读音及含义。
善 会 闻 坐 吠 呓
间 曳 许 虽 乳
(三)了解《虞初新志》及有关知识。
(四)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
二、课堂学习探讨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口技》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二)展示预习成果 :
(三)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1 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答: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2 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答: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这也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口技艺人的“善”的本领。
3 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请一一找出来。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 除了三个场景的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4 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答: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是本文最显著的一个写作特色。
口技表演连接着表演者与听众两个方面。作者一方面着力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又着力于听众神态,动作、心理的描绘,这是侧面烘托。此外,课文两次头尾介绍道具的简单,也是从侧面烘托表演者的技艺不凡。 学 生 活 动 备注
小
结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板
书
作
业 三、分层巩固训练
(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便有妇人惊 觉 欠伸( ) A.jué B.jiào
2.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 A.jiān B.jiàn
3.宾客意 少 舒( ) A.shǎo B.shāo
4. 曳 屋 许 许声( ) A.xǔ B.hǔ
5.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 ) A.jǐ B.jī
6.夫 齁 声起( ) A.hān B.hōu
7.夫 叱 大儿声( ) A.chì B.chī
8.满坐宾客无不伸 颈 ,侧目( ) A.jìnɡ B.jǐnɡ
9. 曳 屋许许声( ) A.yè B.zhuài
10.盆器 倾 侧( ) sp; B.qīnɡ
(二)、下边对句子划线中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1. 虽 (虽然)人有百手( )
2. 会 (适逢)宾客 大宴 (举行宴会)( )
3. 但 (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4.两 股 (大腿)战战( )
5.不能 名 (说出)其一处( )
6.几欲先 走 (行走)( )
7.当 是 (这)时,妇手拍儿声( )
8.妇抚儿 乳 (吃奶)( )
9.中 间 (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
10.京中有 善 (擅长)口技者( )
(三)、下面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哪一句?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答( )
A.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B.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C.妇扶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D.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注音。
中间( ) 曳( )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4.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 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 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
。
5.用“‖”给这段文字分层,标在原文处。
(二)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 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是:( )。
2 本段中哪些叙述表明了口技表演者不借助外物吸引人,而是靠超人的技艺或真实本领演出的?(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声,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 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概括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口技人表演的一家人由睡到醒过程中的九种声音。依据原文,用自己的话,将这 九种声音写在横线上。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析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态,表现了他们欣赏口技表演时怎样的情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描绘了口技者表演的声音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 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三、分层巩固训练
(一)、 1A 2B 3A 4B 5B 6B 7A 8B 9A 10B
(二)、 1即使 2√ 3只 4√ 5√ 6跑 7√ 8喂奶 9夹杂 10√
(三) 、 D
四)阅读测试:
(一)
1.jiàn ) yè
2.C
3.C
4.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5.……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第一层写口技人摹仿深巷起火、救火的声音。第二层写宾客听摹仿时惊吓的种种表现。
(二)
1 善。
2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 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 笔。
(三)
1 “……众妙毕备。‖满坐宾客……”①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的各种声音,突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②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 ①远处深巷中狗叫。②妇人打呵欠、伸懒腰。③她的丈夫说梦话。④小儿子醒来大哭。⑤妇人抚摸小儿 子,喂奶。⑥小儿子含着乳头哭。⑦妇人轻拍小儿子,口中轻声哼唱。⑧大儿子醒来,连续不断的说话。⑨ 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
3 “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的情况;“微笑”表现听 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对表演者的技艺十分佩服,但又不便发出叫好声的神情。
4 远、近,外、内、小、大、少、多。
教学
后记
毛勇
【《口技》互动课堂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滁州西涧》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11
导学案结题报告11-14
导学案心得体会09-26
《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08-12
比喻的种类及其作用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