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文学类阅读探究题的深入探究
周道宝
近年,高考能力层次出现了F级。这最高的能力层次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即F级“探究”。直接的题目所占分值为6分,间接的题目所占分值也在6分左右。这是拉开学生分值的考查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值得我们认真探究一番。
作文不仅考表达,更主要的是考思维(探究),没有高品质的思维就没有好的作文。但是,作文中的思维是作者自己对某一现象、问题的看法,而阅读中的思维是读者对作者的思维的评判,再创作思维,故而难度大了,能力要求也随之高了。
高考语文探究题考哪几方面内容呢?考三方面内容: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的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逐项深入探究一番。
一、探究考点
以上三个方面主要考察的是第一方面内容。第二方面“创作背景”不好考;“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的“丰富意蕴”重复。第三方面的“自己见解”,看似只要是自己的观点即可,实际上“自己的”不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这样,也与第一条重复。故而,我们必须重点研究考点的第一方面。
1、“角度”指什么?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总的角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地说,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散文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等。
2、“层面”指什么?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它和“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思想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在此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层。
以上对“角度”“层面”的探究,如果同学对此不太理解也不要紧,虽说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而命题者会从某一具体的角度和层面要求你的。即使不明确角度和层面,以上分理出来的角度和层面已经含盖了角度和层面的“不同”,这要求同学们对“角度和层面”所指的具体内容要心中有数,答题时既要对某一面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
3、作品的意蕴指什么?是指作品内在的意义、含义。文学的特点是形象远远大于意蕴。故而一千个读者他们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就有一万个红楼梦。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本质特征上说就是“形象”而非“抽象”。既“形象”中的意蕴是丰富的,这就要求我们去“发掘”。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从属于并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意蕴”又不单单指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定论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此时已成定论主题思想随着时间推移有时也会发生变化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意蕴”的其它方面更是这样。
这就是文学,看起玄难,其实考起来、答起来“意蕴”又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高考不是学术上的争鸣。
4、“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指什么?“内涵”是指“角度和层面”的东西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东西。“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心态理念,应指某一民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地理区域、资源条件、政治格局、经济体系、历史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影响下,该民族在精神、思想和文化风貌上的集体无意识或有意识反映,它包括该民族带有共性的思维方式、性情品格、心态素质、精神情操、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道德尺度以及支配其对外民族行为方式表现的认识理念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就探究考题来说,让同学们探究作品中内涵的中华民族的某一心理较多,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情况要有一定的概括、储备。这里,试简要提供如下: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家文化影响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心理,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现实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现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现实生活,也体现“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从欧洲文艺复兴起,便有很多文学作品体现“人文精神”,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关注。
二、探究题型
纵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探究题型有以下几种:
1、明示探究,条件限制,结论开放
最典型的是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该题是明示“探究”的,对具体探究内容又加以限制,探究方向及答案不止一条,具有开放性。
2、明示探究,条件和结论同时开放
宁夏卷《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该题只是明示探究,探究的条件有正反四个方面,很宽泛地“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而答案也开放,只要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3、没有明示探究,条件限制,结论开放
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山东卷《歌德之勺》第22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这两道题属于隐性探究题,分别侧重从文本艺术表现与思想内容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答题时受文本内容的限制,所以要“结合文本”或“联系文本”;但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结论又是开放的。
4、无明示探究,以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为主
如北京卷第20题,重庆卷第17题,四川卷第17题,浙江卷《乌米(俄)阿马高尔基》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以上几个例子都没明示探究,都是以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为主,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或简要分析。
三、探究技巧
1、“见微知著”法
解答探究题需要 “见微知著” 能力,例如,看到江苏卷的题干要求“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你要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衬托手法或侧面描写手法。快速回视文中写侯菊的内容:与花轿相关的情节,包括嫁前、嫁中、嫁后,看到这些,你当意识到,在中国,婚丧嫁娶对人生来说是何等重要,其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的民俗、文化及中国人特有的心理。这就是“见微知著”。“见微知著”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体悟,因此,为做好探究题而准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以及体悟一些“人情世故”是必要的。上文已准备了一些“人情世故”,同学们平时当做有心人,多注意积累和体悟。
2、“神聚形散”法
我们借用散文的术语来概括这种方法。所谓“神聚”就是题干要求,你要紧扣住题干要求的几个关键词来思考,如“题为‘侯银匠’,侯菊文字多,理由(为什么)”。所谓“形散”,就是思维发散开来,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因为“神聚”,我们想到往往是总的理由,例如,江苏卷的15题,我们想到衬托或侧面描写。下面,“形散”的过程,就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细化“神聚”的过程。例如,从小说人物塑造角度思考,便有“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塑造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的答案;从小说情节角度思考,便有“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塑造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塑造侯银匠,作者明线写侯菊,暗线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的答案;从主题上思考,便有“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塑造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以及“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塑造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的答案。
除小说外,散文文本探究题的“形散”要从情节、材料、主题等方面作发散思考。
3、“对立统一”法
当设置的问题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述的宁夏卷第14题,我们答题时,千万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一会说“鲍勃是值得同情”的,同时又说“鲍勃是罪有应得”的,一会说“吉米是忠于职守”的,同时又说“吉米是背叛友谊”的。正确的做法是“统一”,即紧紧抓“对立”中的某一方面来说,或者侧重于某一方面来说。例如,侧重于某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组织语言:表面上看鲍勃值得同情,实质上,他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表面上看吉米背叛友谊,实质上,对犯罪者不迁就,不睁一眼闭一眼,恰恰是忠于友谊、忠于职守的表现。观点“统一”后便阐述理由。阐述理由表面上看似乎天马行空,无路套可循。其实,这个时候需要“神散形聚”,因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总是要依据文本,并结合人情世故展开分析的,是必须“多角度多层面”探究的。
4、“入化出神”法
开放性较大的探究题题型是:……谈谈你的看法,……对你有何启示,……请赏析一下,……请分析一下等。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将文本与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合起来思考,所以,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必须既“入化”,又要“出神”。所谓“入化”,就是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所谓“出神”,就是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文本所得和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问题。如山东卷第22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入化”“出神”后,我们得到答案是“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1)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最佳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2)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综上所述,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目,是引导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导向性题型。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阅读不再是“无我无思”的阅读,不再是仅仅按照命题人的解读去选择或者再表述的阅读,而是要“有我有思”,必须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必须有思维创新的成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改变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需探究,“有我有思”地去阅读。
敬爱的周公
【高考文学类阅读探究题的深入探究】相关文章:
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09-04
探究式学习08-16
小学探究教案11-25
《科学探究》说课稿09-14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10-13
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反思08-07
科学探究活动:土壤中的秘密09-18
小学探究教案汇总15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