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次美丽的错误(《游石钟山记》备课资料)

时间:2024-08-30 12:45: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东坡一次美丽的错误(《游石钟山记》备课资料)

丁启阵

苏东坡一次美丽的错误(《游石钟山记》备课资料)

苏东坡的《游石钟山记》是名文,传播久远。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估计大多会像我当初一样,在欣赏东坡先生精彩文字的同时,也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关于石钟山得名之由的结论,跟着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得意洋洋。毫无疑问,这是对位于“澎蠡之口”(今天江西湖口县境内)的石钟山一次愉快的书面游览。

而其实,认真考究起来,东坡先生关于石钟山得名之由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未必比他所嘲笑的唐人李渤高明;可以肯定,不是唯一正确的。

东坡先生《游石钟山记》中,关于李渤的文字如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给读者的印象是:李渤只是根据敲击水中“双石”(两座石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便断定其得名之由。实际上,李渤并未提出石钟山得名之由的观点。“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李渤《辨石钟山记》)可见,李渤文章中,石钟山得名之由,是当地人告诉他的。李渤的“扣而聆之”,不过是对“石钟”、“有铜铁之异”(两座石山声音,一似铜,一似铁)的一种印证,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东坡参观石钟山时,“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可见,宋时当地人也是这样印证石钟山得名之由的。

东坡先生以其大胆怀疑前人、勇敢探索的精神,深夜跟儿子苏迈乘小船到绝壁下进行实地考察,看到石钟山的发声奥秘:其中一处“涵淡澎湃”的声音是由水波冲击岩石穴罅所发出的,另一处“窾坎镗鞳”的声音是“空中而多窍”的岩石“与风水相吞吐”所发出的。加上东坡先生“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的比喻,这一节惊心动魄、渊博典雅的文字,很容易使读者忘记这样一个事实:给石钟山取名的人,有可能不是深夜到过绝壁下的“渔工水师”,而可能是当地百姓,或者是“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士大夫。东坡先生自己也说了,“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东坡先生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便质疑前人的说法。他的新说,也遭到了后人的质疑。近代著名学者俞樾《春在堂随笔》记载,他的姻亲彭雪琴曾在江西为官多年,数次实地探访石钟山,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就是说,石钟山不但能发出如钟声响,形状也像钟。在他看来,东坡先生当年的“莫(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仍不免有“过其门,而未入其室”的遗憾。换言之,“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东坡先生,也身在五十步笑百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囧境之中。

事实上,除了已经看到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这一点之外,地理学家郦道元也了解到叩之得声的情况,“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水经注》卷二十九)。郦道元并不“简(陋)”。

一个地方,一处景物,得名之初,往往只是当地人某一种认识的反映,跟简陋渊博、是非正误没有关系。智者千虑有一失,东坡先生以为自己夜访石钟山绝壁下之所见,便可以尽废前人之说,就是一次失误。不过,东坡先生的这一次失误,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篇紧张刺激、音节铿锵、词藻华美的文章。不能不说,这是一次美丽的失误。另外,东坡先生勇敢探索真理的精神,也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久前因江西省旅游局之邀,参加“‘博’动江西,风景独好”活动,过九江登庐山,跟石钟山失之交臂。心中遗憾,因作此文以为弥补。

【苏东坡一次美丽的错误(《游石钟山记》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石钟山记》说课稿08-02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听潮》备课资料08-18

《道士塔》备课资料05-17

美丽的错误--读郑愁予的《错误》(网友来稿)06-21

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7-10

《松鼠》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09-28

有关《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9-20

《星星变奏曲》备课资料08-19

《绿》备课资料--什刹海情结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