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生联想能力养成初探
在《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学生在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策略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则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联想能力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浅谈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培养的。
(一)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记忆是联想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他既不能学习,又不能劳动,甚至不能形成最简单的熟练。正是在记忆的基础上,人们才把一生经历和感觉在瞬间的审美活动中回忆出来,让人对对象兴味盎然。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因此,他们的经验从哪儿来?那就是靠多看课外优美作品,多积累所学课文的内容及技巧,摘抄优美语句,汇编优美文章。只有多记忆,才会使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当然,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记忆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不仅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背诵,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课外的一些好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有了积累,才能把过去的经验复活起来。
所谓“触景生情”,就是看到一些或喜或悲,或明或暗的景色,都能激起感发人心中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散曲。让学生充分调动记忆,发挥联想,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整合成一幅图画,然后,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思乡文章。教师加以点拨:枯藤是什么形状、颜色,老树又是如何,昏鸦呢?“古道”“西风”“瘦马”,这些令人感伤的物象,构成了一幅凄美、忧伤的思乡图,从而表达诗人惆怅、凄凉、忧伤的思乡之情。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等通过训练都有助于提高学生联想能力。
要培养学生联想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对于这些较为空洞的枯燥的知识,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现成的例子来加以提高。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今日看到长满野草的荒凉,冷落的乌衣巷,联想到昔日王谢贵族当年的繁华,抒发自己对世事多变迁的感慨,从而向统治者提出警示。这是接近联想。又如《海燕》一课,海燕象征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无产阶级战士。正是由于海燕在暴风雪到来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迎风破浪,不惧寒冷,高傲飞翔,像无产阶级在黑暗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无惧统治者的残酷压迫、黑暗统治,勇于斗争等相似,才引起作者共鸣,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受到了美的教育。除了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能力的培养之外,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对比联想的能力培养。对比联想就是有某一事物触发与对另一种性质、状况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联想。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作这样的联想,才能提高联想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岳阳楼记》一文,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学生自然能找到,两段景物的描写的对比:“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墙倾辑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极有力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己而喜。从中体会意境之美。正是由于对比联想能力的提高,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
总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重视学生联想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体会作品中的各种美,才能使学生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从而提高自己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的能力。
(二)在逐步探究中培养联想力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是思维发散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精彩的理想之翼。联想的形式很多,而且往往联合起来用。描写景物时,会由一树紫藤萝联想到瀑布,有一朵紫藤萝联想到船帆,联想到船舱。记叙中,一件事引出另一件事,或插叙或倒叙或补叙;抒情时,父爱如山,真情似海,柔情似水;议论时,坚守正义,禁止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联想下的事物,是眼中的事物,是心中的事物;联想下的文字如同画笔,在作者以情为颜料的调配下,在读者眼前展现多姿多彩的画面;如同琴弦,在作者以心为妙手的拨动下,自然的奏起动人的乐章。综上所述,教师应带领学生尝试在逐步探究中培养联想力。
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在了解和简单掌握联想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感觉联想,即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形成的联想力。可以从了解视觉联想、听觉联想、触觉联想、幻觉联想、嗅觉联想、味觉联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学习进而锻炼和培养联想力。(1)通过视觉联想:由视觉对象的特征联想到相似的另一种事物。如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杆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通过听觉联想:即由一种声音联想相似的另一种声音。如《社戏》中的“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失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3)通过触觉联想:即由人体触及到的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如《社戏》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4)通过幻觉联想:即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虚拟的现象。如《春》中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5)通过嗅觉联想:即由人体嗅到的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如《社戏》“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6)通过味觉联想:《从百草园到味三味书屋》“……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在日常的学习与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可以强调先“死”后“活”。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情感体验较浅,要锻炼培养其联想力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可以依据课文中的优秀片断进行摹写或者仿写,也可以进行在特定情景中的片断描写。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力再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尝试结合景与事,在对联想有了一定运用能力的基础上,逐步设置难易梯度,提高联想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实践练习,达到迁移,教给学生具体的联想方法和技巧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在写作中大胆进行联想。并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选用这些联想方法和技巧,达到知识迁移,就能调动大量记忆,引发文思。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联想自然会得到提高。
吴文俊
【学生联想能力养成初探】相关文章:
中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04-14
中学生速读能力培养初探(网友来稿)04-14
学生学习动力初探04-14
书桌文化与学生心理动态初探04-14
学生习惯养成略见(网友来稿)04-14
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模式05-04
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04-14
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04-14
学生应考以综合能力取胜04-14
《星空的联想》说课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