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语文需要瞻前顾后 教师随笔
东灶港初中 成新江
“瞻前顾后”词典这样解释,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感情色彩上常含贬义。你知道吗,我要把“瞻前顾后”粗俗地理解为:“看看前面人家已经做了什么,看看后面人家将要做什么,从而确定我该怎么做。”
听上去好像有点故弄玄虚,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我是说,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地将学生从感性的形象思维,经济有效地过渡到理性的抽象思维上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突兀: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是山脚,一个是山腰甚或是山顶。有些知识功底差些的学生也就不至于产生心理上的恐高症,望而生畏,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勇气,以致于半路掉队。这叫无缝对接。善莫大焉!
其实,昨天之前我还压根就不曾有过这种想法。我想到的只是,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单调、枯燥、死板,教师需要花大气力使之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同时又要让初一学生知道,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文言文,我们从初一开始就学好它,将来好处多多。甚至,我还告诉他们,我的一部分学生写信给我,他们在高一年级中最拿手的就是文言文,每次语文考试中得分率最高的就是文言文。以此激励学生从一开始就把文言文学好。另外,当教到鲁迅、朱自清等作家的作品时,我喜欢列举他们另外的作品,并告诉他们,这些你们将在高中课本中学到。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让学生学好现在,同时铺好地毯,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这叫“瞻前”吧。
那么,今天怎么会想到“顾后”的呢?
还是先让我说说我的“良苦用心”吧。
初一语文上册有一篇文章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议论文。在我的潜意识里始终有这样一种思维的定势: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议论文。如何让学生能顺利地进入议论文的天地呢?我先给学生讲故事--
有个幼儿园的小孩缠着妈妈要买旁边有保险轮子的小自行车。
“你要自行车干嘛?”
“我要骑自行车。”
“你还小,骑车有危险的。”
“阿姨的宝宝叫我哥哥的,他不是有自行车了吗?”
“阿姨有时间陪弟弟,我哪有空陪你呀?如果你摔下来,哪个来扶你呀?”
“不要扶的。上次我走路摔倒了,你在旁边都没有扶我。还说‘你能自己爬起来,给你香蕉’。”
“好啦好啦,我有钱了一定给你买。”
“妈妈有钱。昨天我看到爸爸给你很多钱的。”
……
我问学生,从上面的母子对话中,你看出孩子为了什么目的与母亲交涉的?孩子又用了哪些办法来让母亲满足他的要求的?
“母子对话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但细细品来,句句在理,层次分明。”然后让学生看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求学生找出文章要阐述一个什么观点,摆了哪些理由。然后才引导到议论文的知识上来。
尽管这样,部分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昨天,我们学校与东灶港中心小学联合搞了个“加强小初衔接,共商教学良策”的活动。上午初一语数外教师听小学六年级语数外教师的课,下午换过来听课。
我惊讶了。你知道吗,我听的一堂语文课的课题是《学与问》,是比较典型的议论文,浅显易懂。只是教师在上这堂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及文体知识,但由于教师课上的循循善诱,议论文知识的内涵渗透得恰到好处,但始终没有把最后一层纸撕破--这是议论文,这是论点,这是举例论证,这是引用论证……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挺好。当然,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瞻前”一下,让六年级学生朦胧了解一下初中的文体知识,真的会有好处的。如果初中教师知道小学里会有这么好的一篇议论文,在学生要学议论文前先把它印发给学生,既让学生回味小学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思维),也让学生懂得初中学习知识的体系性(抽象思维),从而完成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上的无缝对接。
初中语文教师 “瞻前顾后” 确实很有必要。
张小三
【教语文需要瞻前顾后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美,需要塑造(教师随笔)10-29
教育随笔:孩子需要细心10-07
教育随笔:孩子需要关爱10-29
教育随笔:关注孩子需要07-21
教育随笔:孩子需要表扬10-02
教育随笔孩子需要鼓励07-19
教育随笔:了解孩子需要08-19
教育随笔:孩子需要老师鼓励和表扬08-23
幸福,需要一个参照物(教师随笔)08-20
孩子真难教 需要家长老师共同努力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