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必须多读书 (教师随笔)

时间:2024-11-02 12:07: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老师必须多读书 (教师随笔)

 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认为工作太忙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个别谈话、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而且语文教师的备课量、作业批改量,是所有学科中最重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的确忙,所以不少语文教师感觉一天下来已累得精疲力竭,家人也顾上照顾,哪里还有时间和闲心去读书。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

语文老师必须多读书 (教师随笔)

我清楚的记得胡适先生在《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教育我们挤时间多读书的一段话:“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同样是语文老师,为什么人家可以成为专家、名家,我想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忙,甚至比我们更忙,他们除了做我们要做的,他们还要钻研、讲学、承担很多社会任务,他们之所以做得好,他们的综合素养高是肯定的,其中有一点他们一定是能挤出时间持之以恒广泛的读书。我们听说过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史沫特莱的话让我记忆犹新“中国共产党的其它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奇迹。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语言大师、演说大师、大诗人、大书法家。他不仅在中国是一位空前了不起的伟人,而且也是赫赫有名的世界伟人。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中,将毛泽东排在前二十位,竟排在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之前,并且,“大大超前于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足见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国界,成为历代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个平常的小学教员,没喝过一天洋墨水,何以能够一跃而成为震惊世界的伟人呢?没进过一天军校的语文教师,何以能统帅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败力量比之强大百倍千倍的蒋介石?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奇迹吗?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奇迹的神秘面纱吧!首先,要打碎笼罩在毛泽东身上的光环,客观地分析他的成长。人们常常把他们看得高不可攀,是上天所赐的天才。其实,毛泽东不是天才。请看毛泽东上学时的成绩:文、史两科极佳,但在他不喜欢也没下功夫学数学、物理、英语。毛泽东到湖南师范入学时已经21岁,毕业时都25岁了,此后到北大图书馆里做了名小职员。毛泽东回忆说:“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党内,毛泽东的学历、资历、地位和社会影响,都远远赶不上陈独秀、王明、博古等等许多人。他在遵义会议之前,一直都备受排挤。他的军事才能,也并非是天生具有的,他也打过不少败仗,是在打仗中才学会打仗的。……纵观这一切,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绝非生而知之,绝非天才。 

    那么,毛泽东何以能创造这个大奇迹,奥秘在哪里呢?最大奥秘就在于他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再深入一步:毛泽东是怎样获得学业大成的呢?决不仅仅是因为他勤学,更因为他善学--他早就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 

     毛泽东大大超越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单一层次的变革,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获得了学习的最大效益!可以说,毛泽东既是学业大成的光辉榜样,又是学习革命的伟大先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像毛泽东那样,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都实现革命,那么我们一样能获得学业大成,一样能创造奇迹。     他认为需要实现为何学的大变革。

     毛泽东说“要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

    “为何学”,即学习的目的,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 

     毛泽东的学业大成,首先得益于他在“为何学”上实现了大变革。毛泽东的“为何学”的变革,不仅高于他同时代的人,也高于今天的一般人。他“为何学”的变革就是不为文凭而学,而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事而学。毛泽东的大志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提出“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为做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而学。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就说;“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他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的学习目的,他的学习目的贯穿于他的学习道路的始终,指导着他学习的方方面面: 

    毛泽东这样说:“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我们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他对那种抱着“出洋”为“镀金”或“做官”目的的人深表厌恶,不屑与之为伍。

当他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所读的马列著作比起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等是很少的,但是由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在革命的路线、方针的见解上超越众人,超越那些留法、留苏的高材生。

由上可见,毛泽东在学习上彻彻底底地实现了“为何学”的一大变革,这是他获得学业大成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应当在“为何学”上进行大变革。这并不是说让人人都像毛泽东那样不要文凭,而是要超越文凭这些低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解决了为谁学的问题,接下就要勤奋学习。 

    多读书的能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商人重利,一个语文老师就要重文人气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多一点书卷气。

然而,事实却容不得我们乐观。我们队伍中,学中文专业的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未读完的有之,更不用说读世界名著;教了十几年高中语文的不会写专业论文的也不在少数;中文专业毕业后没教几天书,一心去做行政干部(公务员或办公室文员)的也大有人在。在他们看来,实际也如此,读书不如挣钱,教语文不如陪领导。他们(她们)认准了两个字:实惠。

其实,他们又大错了。多读书能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便于灵活高效地组织我们的教学。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师范中文系毕业的老师,有多少能做到?离了教参,我们能独立分析教材吗?拿出一篇散文或一首小诗我们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吗?我们常常愤然学生作文的语无伦次,思想贫乏,我们自己能写出让学生鼓掌赞叹的下水作文吗?学生抱怨语文是废课,多上一节不见长进,少上一节无关紧要,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语课,让他们觉得上我们的语文课是享受吗?语文教师的分析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语文课的底蕴、语文课的魅力。只有语文老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人格魅力等,综合提高,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鲜活,丰富充实,才能激发我们同学的学习热情。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人格魅力的提高,多读书是一条重要途径。

多读书能让我们摆脱庸俗与平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功利化了,教师们也“同化”了,人文品格丧失了,书生气没有了,清高没有了,聪慧没有了,沉静没有了,变得粗俗、鄙陋、愚钝,浮躁,日趋平庸。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庸俗与平庸的写照。如何摆脱庸俗与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从名人传记中可以读到奋斗的精神;从描绘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可以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与智者对话,你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你可以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知识,得到各种信息,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许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读书,是时代的需要。课改,是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打造提升自我的机会。课改呼唤学者型的教师,呼唤老师读书思考。能读书会思考,教师就不会跪着爬着捧着“教参”,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而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就不会人云亦云。教师的思维是“高大挺拔的”,学生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思维和精神的侏儒”。

“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读书可怡情可益智,可厚实我们的底蕴,可照亮我们的学生,可亮丽我们的人生。课改来了,机遇来了,课之余,闲之暇,沏壶清茶,摊开书卷,是语文老师的别有的一番享受与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要让我们的民族不至于全民“精神死机”,从某一层面说,那就得靠语文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引领全民族朝着曙光前行。

 

冯力文

【语文老师必须多读书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老师随笔心得11-14

习惯 教师随笔07-31

三年级语文教师随笔10-03

教育随笔:老师孩子08-01

教师教育孩子随笔09-30

语文选修课授课理念及设想 教师随笔08-02

教师必须遵守的师德观心得体会01-12

品味时尚(教师随笔四)08-24

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3篇)07-27

美,需要塑造(教师随笔)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