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第三 四单元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第三单元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即席演讲的几句话。这几句话说得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说出了闻一多先生为了民主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现在,闻一多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豪言壮语,他的铮铮铁骨,依然长留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吧。
●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相关知识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因参加李公朴追悼大会,发表了即席演讲,而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里。
●文化资讯闻一多上课时往往抱着一大叠自己写的稿本,昂首阔步走进课堂,学生起立致敬坐下后,他也在讲台上坐下,然后慢慢掏出一包烟,打开来,对着学生笑一笑,绅士般地问:“哪位吸?”学生一阵笑。当然,没人吸,他自己便点上一支,吸了后才开始上课。他上“楚辞”,第一节课打开一尺半高的毛边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道:“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闻一多的课都不考试,学期终了,要求学生每人交一份读书报告。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文题资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有改动。运用这个标题,更能体现闻一多先生不同凡响的言和行,更能体现闻一多先生的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第三单元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历史的天空,群星灿烂。有的星辰如流星一样划过苍穹,消失在茫茫宇宙;有的星辰如恒星一般永恒在岁月的天幕,闪烁着不灭的光辉。音乐巨人贝多芬就是这样一颗永远的恒星,他不屈服于命运,用顽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永远“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大无畏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代人演奏出更加辉煌壮丽的“命运交响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去充分感知贝多芬平凡的一面吧。
●作者简介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等散文集。
●相关知识贝多芬简介--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未停止创作。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他在创作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他对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乐,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王”。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另外还创作了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文化资讯贝多芬轶事--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是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里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等到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贝多芬1803年开始创作《降E大调交响曲“英雄”》,这部交响曲的创作灵感来自拿破仑波拿巴。当时贝多芬将拿破仑看作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国建立一个英雄的共和国,并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他怀着热烈的心情创作了这部交响曲,命名为“英雄交响曲”,并准备献给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因此,当他得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其愤怒和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咆哮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他愤然撕破了封面上波拿巴字样,由于情绪激动甚至将稿纸也撕破了。贝多芬重新在封面上写道:“‘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英雄而作。”
●文题资讯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文题不仅指贝多芬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创作了极为优美的音乐作品,还指贝多芬用坚强的意志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堪称顶天立地的音乐巨人。
第三单元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忙碌了一周的人们,每当双休日来临的时候,都想好好休闲一下,放松放松被生活揉皱的身心,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从事一些有益的活动。总之,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双休日过得轻松、愉快、充实。那么,同学们,你们的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呢?你们的双休日是否曾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呢?我们先不忙着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的隧道,把镜头投射到19世纪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家里,看看他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莫泊桑以《羊脂球》闻名于世,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一生创作了中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一生》等。
●相关知识关于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医师家庭。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他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世散文的典范。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代表作有《猎人日记》《罗亭》《父与子》等。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出生于工程师家庭。当过职员。代表作有《卢贡马卡尔家庭》《三个城市》等。
●文化资讯名人论莫泊桑--“他多思敏捷,成就卓著,不满足于单一的写作,充分享受人生的欢乐。”--左拉“莫泊桑的小说都是好小说。撇开叙述技巧不谈,故事本身就趣味无穷,在餐桌上讲讲是很吸引人的。这一点我认为是他的最大优点。”--毛姆(《读书随笔》)“他懂得发现一种最佳形式,使人类生存景象变得愈来愈悲剧化。”--法福雷斯捷名人轶事--(一)福楼拜谈怎样学习写作。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拜福楼拜为师,经常把自己的习作送给他,请求指教。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你带给我的东西表明有某些聪明。但是,青年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后来,福楼拜还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马是不一样的。(二)福楼拜教莫泊桑锻炼观察力。莫泊桑刚露头角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福楼拜,给他讲了几个故事,福楼拜听后,不主张写这些故事,而希望他做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终于写出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点心》。
●文题资讯本文选自《济南文艺》1981年1月号。李翰华译,有改动。文章以此为题,不但点明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福楼拜家里,时间是星期天,而且还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三单元15 孙权劝学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相随。但是,如果说话讲究策略和技巧,当良言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时,就容易被人接受,到那时便达到“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领略一下古人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吧!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稽古集》,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相关知识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治于道”,故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效用。人物简介--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时吴国重臣。
●文化资讯成语典故--吴下阿蒙:意思是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吴下”,就是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下,表示处所。阿蒙,在名字前加“阿”字表示亲昵的意味。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吴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这句话在语气上体现出吕蒙十分自信,让人感受到吕蒙在孙权的劝诫下确实学有所成。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表示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文题资讯《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上的。题目的意思是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劝,这里是劝说、劝告的意思。
第四单元16 社戏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你知道“有戏”“没戏”这两个词的意思吗?它们分别指“有希望”“没希望”。“戏”是怎么与“希望”联系在一起的呢?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就回忆了少年时期一次看戏的经历。整个过程也充满了由盼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童趣。虽说是回忆一次看社戏的经历,却整个地写出了一个人的童年、写出了一群生动鲜明的小伙伴。它是那么的清晰,作者人到中年了,还是不能忘记,足见这次经历在“我”的童年记忆链条上占有多么显明的位置,起着多么大的牵引作用。相信这篇小说会引起众多将涉入中年和已经迈进中年门槛的人们的悠长的联想,也能引起你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作者在北京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场戏。这场戏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回忆的闸门由此打开,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课文是文章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写了成年后的两次看戏经历,与课文构成对照。
●相关知识有关戏剧--
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分为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按作品类型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有关戏曲--
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有关角色--
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的人物。一般的划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几种行当。
生:扮演男子,有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
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通称花脸。
末:扮演中年男子。
丑: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有文丑、武丑之分。也叫小丑、小花脸或三花脸。
●文化资讯戏台对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是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戏剧的魅力--
一次在延安演出《白毛女》时,由于表演的逼真,一位战士沉浸在剧情之中,忍不住端起枪向地主“黄世仁”开了一枪。所幸没有击中要害,演员的生命没有危险。
●文题资讯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文本浏览: (1)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归省(xǐnɡ)]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乐土]安乐的地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斯干》的头两句。意思是潺潺(chánchán)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秩秩,水流的样子。斯,这个。干,山涧。幽幽,深远。旧时孩子上学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了。[段解]写“我”到平桥村的缘由,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行(hánɡ)辈]排行和辈分。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段解]写平桥村淳朴的民风。(3)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惮(dàn)]怕,畏惧。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高等动物了]意思是成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段解]写“我”在平桥村每天的活动。[(1)~(3)为第一部分,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4)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是社戏了。[段解]写“我”最盼望看社戏。(5)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航船]指航行在城镇和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絮叨]翻来覆去地说。起来。母亲便宽慰伊[伊]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段解]写看戏前的一个波折。(6)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段解]写“我”焦急、痛苦的心情。(7)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礼数]礼节。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撺掇(cuānduo)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包票”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段解]写小伙伴们为“我”出主意,找到了好办法。(8)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委实]实在。没有一个不会凫水[凫(fú )水]游泳。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9)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段解]写外祖母和母亲答应我们去看戏。[(4)~(9)为第二部分第一层,写看戏前的波折。](10)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橹]在船艄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段解]写我们划船向赵庄进发。(1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依稀]隐隐约约。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段解]写“我”在途中所见所闻所感。(1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弥散]弥漫消散。在含着豆麦蕴藻[蕴藻]水草。之香的夜气里。[段解]写“我”沉醉在听到的声音之中。(13)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叉港]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段解]写我们终于到了赵庄。[(10)~(13)为第二部分第二层,写在途中所见所闻。](1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段解]写我们在远处所望见的戏台。(15)“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16)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神棚]演戏时搭的供神像的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乌篷的船]即“乌篷船”,船篷是用黑油涂过的。在一处,而况并没有空地呢……[段解(15)(16)]写我们在远处停船。(17)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演员。 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铁头老生]那个演员的外号。老生,戏曲中扮演中年以上男子的角色,这里指会唱、会翻打的武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筋斗]跟头。,他日里亲自数过的。[段解]写我们匆忙中看到的一折戏。[段解]写我们看戏及对“铁头老生”的议论。(19)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段解]写“我”没有等到“我”最想看的,有些疲倦。(20)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一折]一出。。[段解]写我们看到了最好的一折戏。(21)然而老旦[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交椅]这里指比较大的靠背椅子。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段解]写我们终于听不进“老旦”的唱,决定返航。[(14)~ (21)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我们在船头看戏。](2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段解]写“我”离开时的矛盾、留恋心情。(23)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夜渔]夜间捕鱼。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段解]写月下返航的情形。(24)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罗汉豆]蚕豆。正旺相[旺相(xiànɡ) ]茂盛。,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段解]写桂生提议偷豆。(25)“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26)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段解(25)(26)]写偷豆的情况。(27)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撮(cuō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桕(jiù )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种子可以榨油,作肥皂、蜡烛的原料。,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段解]写我们吃豆并商议对付八公公的办法。(28)“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段解]照应(7)段,包票的兑现。(29)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30)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渴睡]很想睡觉。,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段解(29)(30)]写我们顺利到家。[(22)~(30)为第二部分第四层,写我们月下返航,偷豆。][(4)~(30)为第二部分,记叙到赵庄看戏的经历。](31)第二天,我向午[向午]将近中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段解]写第二天上午的情况。(32)“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棹着小船]划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33)“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34)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楫(jí) ]桨。,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35)我点一点头,说道,“好。”(36)“豆可中吃呢?”(37)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3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姑奶奶]娘家人称呼已经出嫁的姑娘。这里指“我”的母亲。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段解(32)~(38)]写六一公公与双喜及我的对话,写六一公公的好客、朴实、厚道的品性。(39)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段解]写六一公公送豆我们吃,但没有昨夜的好吃。(40)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段解]写“我”难忘那夜的豆和戏。[(31)~(40)为第三部分,点题。]一九二二年十月。
评点感知:
(1)平桥村虽然偏僻,很小,但在“我”却是乐土。对比手法运用,不着痕迹。开篇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及环境,这也是小说常见的写法。“乐土”一词,奠定全文感情基调。(2)突出“小朋友”,照应上文“乐土”。好客。忠厚、善良、淳朴。(3)钓虾、放牛是农村孩子每天都做的事,他们就是做不厌,更不用说“我”这个城镇的长期孤居深院里的孩子了。再次写出“乐土”二字,为下文作铺垫。(4)“第一”突出急切程度。点题。(5)“可惜”,心情多么沮丧。外祖母“气恼”“絮叨”,老年人形象逼真。小孩心性,率真自然。想哭就哭。可怜天下父母心。母 亲心挂两头。(6)“完了”两个字却有千钧重。焦急、痛苦、失望、沮丧全都包含在内。(7)为下文铺垫。对比,更显“我”的心情。聪明人往往能想出好办法。
从这儿看,双喜哪里只是“最聪明”,还有勇敢、豪爽、敢负责任……(8)从侧面印证双喜的话。[段解]过渡段。(9)“一哄”写出了我们的欢快、敏捷、活泼。“我”的一颗心,这时又欢快地跳动了。(10)细腻、传神地描写“我”的心理、身体感受。几个动词的连用,既表现“我们”心情的急切,又表现了少年们动作的熟练、敏捷。(11)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写景。烘托“我”的愉快、急切的心情。画线句,比喻贴切。跑的实际上是船,只不过人在船上,看起来是山在跑。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12)人在船上,心已飞到戏台下。烘托“我”的急切、向往之情。(13)“果然”照应前文。一个“真”字,仿佛让人放下千斤重担。(14)远望戏台,写出感觉--美,就是“画上的仙境”。距离产生美。(15)过渡。(16)船多,只得在远处停下。写出了社戏的吸引力。(17)看戏的一个小高潮。(18)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小旦]戏曲中扮演年轻女子的角色。 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白地]空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18)“挤”表明有兴趣。这一番议论既是对“我”作解释、宽慰,又再次表现双喜的“聪明”。“我”对自己的解释。 (19)表明“我”的意见。各有所好。但这些应该是少年们都爱看的。“疲倦”,既是剧情造成的,也是我们少年的身体、心理规律的反映。情节一张一弛。(20)还抱有很大希望。写得真切、细腻。你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吗?
又掀起一个高潮,为下文伏笔。(21)把“老旦”叫作东西,可以想见“怕”的程度。
“我”的心理:担心--忍耐--惊喜(以为)--失望(不料)。又是双喜。照应开头。说走就走,决不拖拉。(22)与 (14)段呼应,景色如此美妙,很好地烘托“我”的心理。照应。(23)写返航与来时相呼应。比喻,突出船速快。借老渔父来衬托少年们的技术高妙。(24)激情过后是疲倦。就地取材。(25)先问再偷,你见过这样的偷法么?(26)着重写阿发。“看一看”说明偷的原则是谁的大就偷谁的。“偷我们的罢”,多么憨厚、朴实。(27)吃豆。对“我”的照顾。双喜也很“细心”。商议。众人拾柴火焰高。(28)再写双喜。(29)走时母亲在桥头,回时母亲又在桥脚。生气是因为“太迟”;“高兴”是由于大家都很好。(30)到家。这是这一夜最精彩的细节。(31)八公公不放在心上。(32)不怪偷,只责怪“踏坏了”,对劳动成果的爱惜。农民本色。(33)请客是应该的。好客,热情。(34)~(38)“我”的一句敷衍的话,竟然让六一公公“非常感激起来”。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39)与昨晚的“豆”对比。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40)含蓄、委婉,突出豆好和戏好,更好地表现了中心。
戴宗文
【七年级语文第三 四单元 备课资料(七年级)】相关文章:
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教案教学设计10-16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4-07
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备课资料参考05-24
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08-07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09-28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案教学设计06-19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