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品质》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时NO: 主备人:王爱刚
教学课题
品质
教学目标 1. 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
2. 认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的光辉
教学重点 1. 分析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鞋匠格斯拉的形象。
2. 联系现实,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和练习相结合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检查预习:
1 积累词语: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 pán )
鬈( quán )曲 赊(shē)账 趿( tā )拖鞋
蹙(cù )眉 时髦( 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2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优秀制靴匠格斯拉,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由于他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二欣赏小说的方法: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 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
3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三 指导学生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
1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情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语言。
2 找出文中作者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句子,朗读体会。
3 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形象。
格斯拉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遵从诚信,极为敬业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四 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讨论文题“品质”的含义:
“品质”的两重含义:
做鞋的品质--鞋品
做人的品质--人品
鞋品源自人品 人品决定鞋品
鞋匠的品质:
诚信 敬业 执着 朴实 负责 认真
五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
1一个恪守品质的人是值得尊敬和赞美的,格斯拉追求、守护品质却终因为品质而致饿死,最好的手艺落得的是最悲惨的命运。
是他本人出了问题呢,还是社会出了问题?
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个人原因)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社会原因)大公司的垄断。“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 结合小说写作的社会环境,理解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主题解读:
小说以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光辉人格的尊重,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借此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作者介绍: (略)
六 交流探讨: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七 联系现实,延伸思考:
有人把我国前一阶段的食品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彩馒头。对我国的食品问题,你怎么看?
八 对比认识小说《品质》的现实意义: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王爱刚
【《品质》教案 (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05-31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高一必修三)10-03
高一必修一《雨巷》教案05-07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模板03-26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