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

时间:2022-04-14 20:47: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

魏伯河

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

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习用的、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定型的固定词组。一般说来,说话、写作中运用成语应尊重其定型性和习用性,不宜随便改动成语的字眼和结构形式。但是,在语言大师的笔下,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对成语加以改造、灵活运用的例子也不少见。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部分用例(其中多数采自选入语文课本的篇章),分类加以说明,对我们了解和欣赏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或许不无小补。

    一、改造。或调整词序,或改换字眼,使其更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例如:

    ①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无论从新道德,旧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同上)

③因为一方面是“自视太高”,于是别方面也就“求之太高”,彼此“忘其所以”,……(《隐士》)

按:例①“明珠投暗”的一般形式是“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鲁迅这里调换了“暗投”二字的词序,用来比喻好东西落在了坏人手里。“暗”字原来作“投”的状语,改动之后,成了“投”的宾语,词性也由形容词变成了代词,指代巡捕极其主子。这一改动,大大增强了进攻的力量。例②“损己利人”显然是由“损人利己”改造而成。作者把“损”和“利”的对象互相调换,使意思与原成语截然相反,用来评价柔石,真是恰到好处。人们读到“损己利人”,自然会联想到其原形“损人利己”,两相对照,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例③“忘其所以”则是由“忘乎所以”改造而来。“忘乎所以”一般是就一方而言,这里把“乎”改为“其”字,与前面指双方的主语“彼此”严格保持一致,表意更为准确,并且十分熨贴自然。

    二、仿词。按照既有成语的格式,仿照出形式类似而内容不同的新词。例如:

①人生识字糊涂始。(《且介亭杂文二集》篇名)

    ②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按:例①作者说:“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仿其形式,改换内容,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和论点,新颖独到,格外醒目,使人见而必读,过目难忘。例②“疾善如仇”由“疾恶如仇”仿造而成,深刻地道出了敌人不可改变的反动本性,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三、曲用。故意选用与句子感情色彩不同或相反的成语,使语言增强讽刺幽默的意味。例如:

    ①这人现在也已“寿终正寝”了,但在那里继续跋扈着的也还是这一流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②那么,我的死相也还得装下去,装下去,“死而后已”,岂不痛哉!(《忽然想到》)

按:例①“寿终正寝”意为平安地老死在家里,这里用来指杀害秋瑾的谋主章介眉之死,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心情。罪恶累累的章介眉居然能“寿终正寝”,正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舍此而用其他表示死的词语,决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讽刺效果。例②“死而后已”通常指的是为正当事业而耗尽毕生精力,这里却指被迫不得不一辈子装死相,用来抨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造成的沉重的精神枷锁,何等辛辣有力!

    四、化用。不使成语本身出现,而是把它散文化、白话化,使其更符合表达需要。

例如:①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祝福》)

②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了一口气,……(同上)

按:例①“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是化用了成语“芒刺在背”;例②“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是化用成语“如释重负”。所以要这样化用,显然是因为散文化的比喻要比原来文言的成语更能给人以直感,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这样化用之后,使成语如盐入水中,不见其形,但知其味,不能不佩服作者造语之妙。

    五、省用。省去成语中一部分与句义无关或相抵触的成分,使其表意更准确。例如:

    ①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祝福》)

③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同上)

按:例①“延口残喘”系由“苟延残喘”节用而成(“口”字当是为凑足音节而补),因为“苟延残喘”这一成语中“苟”字有明显贬义,不宜用于自身,所以把它省掉,只取“延残喘”的意思--维持生存,而内在的涵义则是继续战斗。例②“无聊赖”是“百无聊赖”的省用,应当注意的是,作者在同一篇作品中写到主人公祥林嫂时,这个“百”字却没有省略。原因何在?“我”和祥林嫂固然都是生活上或感情上没有寄托,但二人社会地位不同,生活遭遇有别,加之文化教养悬殊,因而其“无聊赖”的程度也不相同。写到“我”时省去“百”字,正为了显示这种差别。例③“不更事”是“少不更事”的省用。作者为了突出“不更事”的是谁,在后面点出了“少年”,作为全句的主语,前面再用原成语,势必造成重复,因而省去“少”字,使“不更事”充当“少年”的定语,表意十分确切。

    六、合用。节取两个成语中的各一部分,合并成新的词组,使其内涵更丰富,表意更准确。例如:

    ①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祝福》)

②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记念刘和珍君》)

按:例①“安分耐劳”当为从“安分守己”中节取了“安分”、从“吃苦耐劳”中节取了“耐劳”合并而成的词组。原来的两个成语都是褒义的,是人的优良品质。然而作者在这里对祥林嫂并不是持完全赞扬的态度,他表达的是在地主“四婶”看去的印象,这些品质使得祥林嫂成为理想的剥削对象:“安分”,便不会反抗主子,“耐劳”,便能为主子创造更多的财富,对自己却决无好处。作者把两个成语的含义溶于一个词组中,既使语言更简练,更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祥林嫂的悲悯。例②“桀骜锋利”中的“桀骜”节取自成语“桀骜不驯”,“锋利”当是由“锋芒毕露”中节取了“锋芒”,但因“锋芒”系名词性,不完全合乎需要,又改造成为“锋利”。所以要省去“不驯”和“毕露”,显然因为这些字眼具有明显的贬义,不适合于表达作者对进步学生的感情。而新组的“桀骜锋利”一词,则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想象中的刘和珍那种勇于抗争的斗士形象,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七、分用。把一个成语的不同部分分置于上下句,使其各自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

    ①不能“心照“,而又不能“不宣”,从此口舌也就多起来了。(《隐士》)

    ②其实,中国人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立此存照(三)》)

    按:例①是成语“心照不宣”的分用。分用之后,中间下一转语,指出“口舌多起来”的原因所在,辛辣地讽刺了所谓“隐士”与非隐士的争吵。例②是“自欺欺人”的分用,分用之后,“自欺”前冠以“安于”,“欺人”前冠以“并想”(实际根本不可能),更加突出了“自欺欺人”者的荒唐,表现力大为增强。

    八、紧缩。把成语的结构加以简化,只用其中个别关键的字眼,基本上仍然保持成语的原义,但语言更简练、准确。例如:

    ①中国也真有一班人在恐怕中国有一点生气;用比喻说,此之为“虎伥”。(《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②因为这信中有攻击他们的话,就也报答以“牙眼”,那恰正中了他们的诡计。

例①“虎伥”是“为虎作伥”的紧缩。紧缩之后,动宾结构的短语变成了偏正结构的名词,送给那班扼杀中国生气的人,恰如其分,而且格外精警动人。例②“牙眼”是成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紧缩。紧缩之后,原来并列的两个词组变成了一个联合结构的名词,充当动词“报答”的后置状语,予以强调,分外突出有力。

鲁迅作品活用成语的类型当然不止上述八种,但仅此数端,我们便可窥见鲁迅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得是何等得心应手,富于变化,简直是无往而不适。这是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学习的。

                       

【鲁迅作品活用成语例析】相关文章:

虚词的使用和例析04-14

常见文言实词例析04-14

常见赘余例析(网友来稿)04-14

高中课文延宕艺术应用例析04-14

例析成语使用中的六个盲点(教师中心稿)04-14

鲁迅作品读书笔记12-28

《项链》同义词修辞例析(网友来稿)04-14

句子成分赘余例析(网友来稿)04-14

例析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网友来稿)04-14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