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 (高一必修一)

时间:2024-10-06 23:54: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柯灵(PPT1)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课前播放乐曲《在他乡》、《老乡》)

一、 导入

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感情,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上心头。我们近几天上的老舍《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写的都是在外游子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们课前听的歌中唱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泪汪汪,因为彼此相见,都勾起了乡思之情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关于思乡的文章,柯灵的《乡土情结》。( 板书:乡土情结  柯灵)

二、 解题释义,了解“情结”

我们先来看一下标题--乡土情结,什么是“情结”呢? “西方古希腊神话中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拉克特拉情结”,那么情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拿出词典查一查,看词典上是怎么说的?(学生查字典,讲)(PPT2)词典解释: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三、 文本研习

(一) 研习第一段

1、 过渡提问: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乡土情结,那么什么是乡土情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柯灵在文本中是怎么说的?

2、(PPT3)展示问题:什么是乡土情结?(指名一学生诵读文本第一段,其余同学圈出关键句,并思考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明确答案: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②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③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小结概括:

(PPT3)乡土情结是:深藏心底的                   感情。

学生概括,师引导明确:深藏在心底的对故乡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都会引发永不褪色的感情。(板书:乡土情结①是一种家园之思、故土之恋)

(二) 研习第二段

1、 过渡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乡土情结是“深藏在心底的对故乡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都会引发永不褪色的感情”,正如对话栏【2】中说的“之所以将人对故乡的情感说成情结,是为了突出情感的特点,它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这种特点能否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与它相应的一个词呢?

(学生找出并回答)烙印

明确:“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学生齐读,师解说:像春蚕、像文身两个比喻,更生动形象说明这个烙印的深刻和不能轻易化解。

2、(ppt)展示问题:“人在童年时期就被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请结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明确:①父母亲人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师小结第二段:人们的乡土情结如此深刻,轻易不能化解,原来在童年时就埋下了深深地烙印啊!

(三) 研习三、四、五、六段

1、 过渡提问:乡土情结是如此深刻,不能轻易化解,所以,一旦离开了乡土,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第三段找到答案。(指名学生回答并明确)

 明确:“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逐着他们”(学生齐读)

2、 提问: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4个)。更加生动形象写出了远离乡土游子们的孤苦无助。

3、 过渡提问:既然离乡让人如此痛苦与无助,人们为什么还要离乡呢?

(对应问题p58对话栏“有几种引发乡思的情况?”)

明确: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提问:这些人离乡后遭遇如何?或闯荡结果怎样?

(生回答明确)多数人…… 有的……有的……有的……少数人……

 师小结:是啊,这种浪荡的结果多数是失意的,我们想想看,在外的失意,更加激发了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啊。

4、 过渡提问:除了第三段中人们离乡的两种情形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背井离乡呢?

 明确:战争的灾难和放逐。(学生找出并回答)

5、 过渡提问:因战争和放逐而离家思家与第三段中因外出创事业和维持生计而离家思家的“家”是否一样?试作分析。

师引导学生理解小家--大家的转变

师:发生战争了,人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干什么去了呢?(人们为何离乡呢?)

        以诗句为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为了保家卫国

     学生举例:林则徐放逐例子

     小结:林则徐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后牵挂的不仅是故土和亲人,更是国家的兴亡盛衰啊。

           (板书)家园--国家

      由家园之思到国家兴亡盛衰的牵挂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之上,同时也是对乡土情的超越啊,这种超越就是把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

6、 过渡提问:在前五段中,我们找到了各种离家的情况,同学们再找找其他段落还有没有?(人们为何离乡?)

(学生回答并明确)

明确:“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

师补充:这些人中,有出国的华工,有孙中山领导发轫国外的革命运动,有在法勤工俭学的共产党人,还有改革开放的出国潮。

师提问:对这些离乡情况,作者有着怎样的评价与分析呢?(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关键句)

明确:“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得潮流……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学生读并感悟此句)

师:关键词--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作者举例:第一代华侨、香港蕞尔一岛

资料补充: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14年来捐助内地教育事业款额已超过19亿港元﹐全国各省市都能看到邵逸夫捐献的2200百多幢教学楼、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等,邵先生的义举正是他乡土情结的具体做法,令人感动。

7、 提问: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些正是民族向心力的体现。

     因此,在这里,作者把乡土情结提升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乡土情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是乡土情结新时代的内涵,也是爱国情怀的高度体现。

背景链接:《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香港在历尽15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举国为之欢庆,全民因之激动。85岁高龄的作家柯灵,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于是执笔写下此文,表达对故土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感人肺腑。

8、 过渡提问:人们乡土情结这种情感是根深蒂固,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内涵,在如今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情结又被赋予什么样的新的内涵呢?

(生齐读最后一段,找出并明确)

(ppt)新时代背景下的乡土情结:对故土永怀一颗赤子之心;

也要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大好的新形势下,应该志向远大,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毛泽东一首《立志》很好的传达了这种心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然,他日你们有了成就,一定得好好回报生养自己的家乡其亲人。

四、 拓展阅读

其后不久,我就走了--到大陆去。我没有护照;但我探出一条便道,先搭船到日本,再转往大连;到了那里,以后往南往北,一切都随你的便。我就这样走了。我没有给自己定下要做什么的计划,祗想离开当时的台湾;也没有到重庆去找二哥。我不是爱国主义者,但是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二哥如此,我亦没有例外。

                                   --钟理和《原乡人》

    “原乡人” 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祖籍同胞的称呼。以“原乡人”为题正是作者刻意描写对原乡(祖国大陆)的眷恋和怀念。

五、作    业

请以“我的乡土情结”为题,结合文本内容,写一段感悟。  

 

邓轶春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 (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乡土情结》教案07-30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08-30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0-06

高一必修一《雨巷》教案05-07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05-31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模板03-26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高一必修三)10-03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张衡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