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高一)

时间:2024-08-05 05:16: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词,但是,在两首诗词里面,我们研究朗诵的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沁园春、长沙》的研读,是从诗歌的表达方式角度入手再结合领字的读法共同完成的,而《雨巷》这首诗歌的研读,我们则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挖掘其象征意义,从而实现对是本身意境的把握来完成的。那么,今天的这首《再别康桥》,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完成对它的朗诵呢? 

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

解题: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康桥是为徐志摩的精神依恋之乡”。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终于回来了,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翻飞展现。面对精神依恋之乡,再次别离的徐志摩离愁满怀。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吧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书的声调,看起来非常平缓,用一个图来描绘的话就是这样,1   2   3   4   5   6   7

板书

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该这样读呢?首先请看第一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呈主题。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但有个问题需要细想--这是母校,作者为什么偏偏与云彩作别呢?--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比之车水马龙等更能表现康桥的优美宁静。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哀江南》。

在二三段:作者的将眼光投向了金柳和水里的行草,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两个意象,在作者眼里,他们有着怎样的魅力拴住了徐志摩的心呢? 

柳的意象解读: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春夜洛城闻笛》

关于荇菜: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两个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浓郁东方情味的意象,诗人通过柳,荇菜,寄寓了作者对于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可见,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情感在慢慢深入。

第四节:作者为什么说那潭不是清泉,请同学们讨论--这是一种移情的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拜伦其人: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他的诗歌深深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

徐志摩的梦:1922---1928的实践活动--梦: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寻求实业救国之路。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同学们,拜伦是一位悲剧的英雄,徐志摩的梦想也往往有始无终,拿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全都揉碎了,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呢--单纯信仰:爱自由美。可见,诗歌到此感情约有下降。读的时候要好好把握。

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地放歌,说明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第六节:夏虫会为我沉默吗?--移情/有我之境

第七节: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总结:有人说:本诗犹如一首优美宁静的小夜曲。曲调婉转悠扬,温柔浪漫。那是什么构成了本诗如此高的艺术魅力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本诗的韵律美,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美,最后,本诗在节奏上(建筑)也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正是徐志摩践行他的三美主张所致,所以,同学们,要想文章写得好,这个主张也应该适合你的吧。 

 

张云

【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高一)】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案例教学总结04-22

教学反思案例05-25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07-11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06-24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07-03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5-21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09-07

班主任工作案例 (高一)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