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设计教师-田应武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你还了解陶渊明的那些事情,写下来:
预习形成:
(一)、自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 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三)、朗读展示
--小组内展示朗读成果。
--全组(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五)、预习检测: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知识点归纳 (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中
其中往来种作( )
晋太元中( )
中无杂树( )
村中闻有此人 ( )
此中人语云( )
此
来此绝境( )
村中闻有此人 ( )
此中人语云( )
说如此( )
其
欲穷其林( )
其中往来种作( )
各复延至其家( )
得其船(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作
其中往来种作( )
设酒杀鸡作食( )
不复出焉( )
出
不复出焉( )
皆出酒食( )
既出,得其船( )
闻
鸡犬相闻( )
村中闻有此人( )
一一为具言所闻( )
闻之,欣然规往(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之
忘路之远近( )
渔人甚异之( )
闻之,欣然规往( )
具答之( )
处处志之 ( )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缘溪行 ( )
行
缘溪行 ( )
复前行( )
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
得
便得一山( )
得其船 ( )
不复得路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捕鱼为业( )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3)兼词:
不复出焉( )
(4)通假字
a、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 )
b、便要还家。( )
c、处处志之。( )
(5) 词类活用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六)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个别抽查)
第二课时
(七)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 1 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2)、依据文中的描述,你能准确地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吗?
( )
(3)、⑴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⑵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⑶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又是什么?
( )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⑴是谁在“叹惋”?⑵“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 )(5)、⑴你能找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吗?⑵试找出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绝境”?
( ) (7)、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 )(8)、请找出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语句。( )
(9)、桃源村人的生活景象怎样的? ( )
(10)、⑴“黄发垂髫”是指什么?⑵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1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说明什么?
( )
(12)、方中哪个词写出了渔人看到桃源美景后的感受? ( )
(13)、“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 )
(14)、这明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文末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一事? ( )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的这一性格?
( )
(16)、在陆游的诗歌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 )
(17)、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呢?
( )
(18)、本文有些语句已经发展成了成语,你能把它们都找出来吗?
( )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和“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 )
主题思想探究
本文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景象,描绘了一幅自由平等、安乐幸福、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
(第三课时)
合作展示:
1.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背景
3.讲故事(简单介绍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结构
4.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5.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6.看课本,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把你认为不妥当的地方画下来,指正。)
7.《时空连线》--与桃花源人面对面: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我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你有哪些问题想向桃花源人了解?
8.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检测反馈:
A、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B、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a b c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5)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6)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7)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8)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C、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田应武
【《桃花源记》学案学生用 (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06-14
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01-18
《背影》(第3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9-09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7-11
《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9-20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9-05
《古文二则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0-08
《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