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复习(高三)

时间:2022-04-14 20:42: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2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复习(人教版高三)

                         余琳

2012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复习(人教版高三)

 Ⅰ﹒考向指南 

一.考点精要(此点语言文字量过大,需要根据体例进行调整)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1)阅读内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2)阅读方法: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要求: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4)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最难)。

二.重点提示

1.文学类文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近三年来一直采用小说为阅读命题的材料,以后高考不排除考查散文阅读的可能。2.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鉴赏,注重探究,突出探究题、评价题的考查,这是一个方向,一个趋势,我们绝对要高度重视。

三.难点警示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的要求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强调文本意识。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因为探究虽属于个性化阅读,但并非只是对文本作粗略肤浅的浏览,更不是对文本乱作分析与判断。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重要一步。

2.了解答案特点,掌握答题技巧。探究性的题目,问题的设计通常是你是如何看的,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答题时,先应题,可以用“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在分析时最好能分条按序号写出;分析完成后,可以总结一下。  

Ⅱ﹒典例导航

示例一【由于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2007-2010年连续四年未考散文,故选同为新课标的2010年北京高考卷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题】:(201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选项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解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答案】(4分)A  C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解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并非无缘(1分)。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1分),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1分)。 

②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解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答案】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2分)。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1分),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1分)。

3.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解析】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2分)。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2分)。

4.第⑧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解析】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以 "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干货"才是王道。

    【答案】只要围绕着“距离体验”这一中心话题,结合自身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来谈感受即可,不求答案标准一致。(具体答案略)。(根据答题内容酌情给分)

示例二:(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解析】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外,应该还有不安和恐惧,或说受宠若惊。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品质,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社会生活背景;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所揭示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可以准确地概括出玛兰德形象特征,当然,别忘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分析。

    【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2分)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2分)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2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作用,鉴赏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属鉴赏评价层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阅读时要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欣赏评价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表现效果,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2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2分)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2分)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具体说有以下几点: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2分)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2分)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2分)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分)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2分)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2分)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2分)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2分)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2分)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2分)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2分)

Ⅲ﹒备考方略

技法点睛

要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备考效果就必须进行规范化训练,强化规范意识。阅读备考的规范意识主要包括阅读时的目标意识,思考时的整体意识,答题时的规范意识。

(一)阅读要有目标意识

阅读文本前,如果能先读文后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边读边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勾画出来,可以加快阅读效率,提高阅读效果。因为现代文阅读题,答题信息有的可能会在相对集中的段落出现,有的虽然不在同一段落,但会按行文顺序依次出现,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把这些信息勾画出来,一者为后面的答题打下了基础,二者通过勾画信息,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章,感知文本。

(二)思考要有整体意识

作为高考阅读材料的千字文中心肯定是唯一的,文章语言的运用,材料的选择和剪裁,段落的安排,以及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选用都是为中心服务。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联系语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扣中心。因为任何题目的答案都不可能脱离文章的中心;如果与中心不相吻合,那肯定是错误的。    

(三)答题要有规范意识

    在阅读测试和高考时,答题规范要注意几点:1、符合要求。要看清题目的要求,让分条概括就写清条目,让结合文本就用文本内容答,问是否同意或如何评价并说明理由,就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阐述理由。2、格式规范。每种题型都有约定俗成的答题格式,比如文章主旨类题目常见答题格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什么,表现(表达、反映)了什么;修辞类的题目常见答题模式:修辞手法+修辞效果;表达技巧类题目常见答题模式:技巧名目+技巧内容+表达效果。3、用语规范。答题时用语要规范,要会运用一些学科相关术语。学科术语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此处语言较多,如果只保留第三小点是不是更符合二轮需要?)

 

余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复习(高三)】相关文章: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05-08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05-08

高考高三英语复习教学计划11-30

对高考复习的建议04-14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解题技巧详解(高考复习指导)04-14

高三二轮研讨备课资料(高考复习)04-14

高考作文素材复习01-27

关于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04-14

2003高考语文复习建议04-14

高考语文复习(语句衔接)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