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秦王色挠是害怕吗 (人教版九年级)
在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中,教材分析秦王形象时用“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来评定。其根据是当唐雎挺剑而起,准备仿效前人刺杀时,这个曾经怫然大怒,威吓唐雎“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讥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的秦王,却变了脸色,面呈屈服,长跪而谢,对愤怒的唐雎一脸讨好。教材如此分析,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怕也是这样讲解,用“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来定性秦王其人吧。
难道叱咤风云的英雄秦王,竟是个吃软怕硬之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无数历史英雄,在毛泽东眼中秦王乃是第一个。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七雄分割天下的时局,此等壮举岂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所能担当的了?我实不敢苟同教参如此分析,更不愿把“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这两顶帽子,随随便便扣在一代帝皇之上。于是我带着学生们试图去寻找另一个秦王。
公元前238年,秦王举行冠礼,嫪毐发动叛乱。秦王早已在宫中布置三千精兵,打败了叛军。试想秦王如此年轻,面对叛乱已能不慌不忙、沉着冷静、毫无惧色,更何况灭韩亡魏,在人生的大风大浪中历练过后的秦王呢?
让我们再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去解读吧。当图穷匕见,荆轲抓着秦王的袖子,手执利刃刺向秦王时,秦王是否吓得屁滚尿流,软在殿堂上呢?秦王就是秦王,在这生死存亡之刻,他奋力扯断袖子,继而跑向大殿廊柱。荆轲何等人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死士也!死士能以一当十。面对死士,秦王能挣脱断其袖,其力不可谓小。面对追杀,选择绕柱而逃,其智不可不谓达。御医投掷药袋,秦王折身斩断荆轲一腿,其反应之捷,动作之迅,力量之强,气概之勇,谁能与之匹敌?秦王太强大,易水边慷慨悲歌的义士,就只能遗憾地倒在乱刀乱剑之下,让后人唏嘘不已。当我们为这位“义士”、“壮士”、“死士”、“名士”扼腕叹息时,可曾解读过秦王之智、之力、之勇、之英雄之气。荆轲乃刺客,唐雎乃说客。荆轲之匕不惧,又何惧唐雎之剑也?
秦国有悠久的尚武传统,而不大重宗法制度,国君之位往往“择勇猛者立之”。由此看来,秦王决非等闲之勇猛者,乃秦之勇猛者中佼佼者也。
秦王自公元前230到221年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之策,发动灭六国之战,最后成为封建皇朝的始皇帝。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大手笔之帝皇,岂会害怕一个已被他灭掉了宗国的附属国的使者?安陵国的命运没有被唐雎改写,而中华民族的历史的确被秦王改写。色厉内荏之人如何握得动这等写史之巨笔?
《战国策》是史书,但这部书历来为研究者称颂的是其文学价值,对于它的思想却众说纷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从而降低了史学价值。难怪文中唐雎的形象巍巍然也,而秦王则“色挠,长跪而谢”,成了一只纸老虎。读史之人明白此秦王非彼秦王也。
秦王决非色厉内荏之王,然又如何成为外强中干之人?写史之人使之然也。
教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求真,在求真中感悟,乃语文教师之责任也。
徐素娟
【秦王色挠是害怕吗 (九年级)】相关文章:
小班韵律优质教案《挠挠小怪兽》04-05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05-19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09-13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06-07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09-18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05-22
高一荆轲刺秦王教案09-07
保护色教案07-16
《荆轲刺秦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1
《荆苛刺秦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