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2) 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3) 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 感受“中国脊梁”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教学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感知,增强感悟。
2、品读法:品读课文,理解起写法和思想内涵。
3、讨论探究法: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对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4、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1、弄清字词读音:
渺茫 miǎo 脊梁 jǐ 省悟 xǐng 玄虚 xuán
诓骗 kuāng 搽 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2、学生速读课文,勾画出标识性语句。
3、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4、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5、作者的论点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归谬)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自然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四、再读课文,感知爱憎之情,领略讽刺的力量。
五、小结: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并没有使他的思想软弱、麻木,并没有削弱他伟大战士的力量;他依然冲在最前线……他就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2、分析问题: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3、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9自然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后附原课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将发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九年级)】相关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教案07-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03-2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精选6篇)08-1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10-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07-08
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10-24
关于力的教案09-16
力弹力教案10-12
力的教学教案(精选)07-16
力的优秀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