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真正东西 --浅谈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8-27 14:49:0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给学生真正实用的东西 --浅谈中职生实用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五十年代起,由于受前苏联普希金娜的影响,特别是六十年代凯罗夫“五大环节教学法”的影响,长期以来,强调系统地分析文章,亦即教师在课堂上肢文章的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析成果,到头来,实用阅读能力并没有真正提高。

教给学生真正实用的东西 --浅谈中职生实用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现代社会对中职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文本的能力。这些能力其实就是以理解为基础、以分析综合为核心的思维能力。实用阅读能力的着眼点在“实用”,不需要也不应该刻意追求学科知识意义上的系统性,不能在知识系统性上去做文章。基于此,中职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梳理文章思路。思路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表达写作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及先后顺序。梳理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联系、揣摩作者构思的过程。思路的外化形式是:结构、层次、线索、写法。从全文看,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从段落看,要正确把握语句间的意义关系;从表情达意的角度看,要把握情感线索和脉络;从行文方法看,要善于分析那些“组装”意义的语句对显示思路的作用。不管从哪个角度梳理思路,都要扎扎实实地梳理语脉,因为语脉是文章思路的载体,也是文章思路的外化。实际操作中要因文而异。例如阅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可以抓住这样一个思路理解文章:北京胡同的特点--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思路是: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还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如此,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重大损失--重大贡献--永垂不朽)。

梳理文章思路,贵在教师引导,并掌握一些方法。一般来说,梳理文章思路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细读各段,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识出来,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文章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对学生而言,难在第三步,教师要排除生疏内容对学生梳理思路的干扰,帮助学生化解难点,逐步培养其阅读能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作者对思路的展开轨迹给学生以提示:一是借助文章标题梳理思路。例如: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从标题看,本文内容有两个要点:人物和结构,再大体浏览一遍课文,很快就能把握全文的思路:先谈《水浒》的人物描写,再谈《水浒》的结构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是先分别阐述,后总体概括的思路。再如,吴组缃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关键是“发展”和“规律”,浏览一遍课文就知道,1至5段作者先谈我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6至7段再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规律,第8段进行总结,其结构也是分总式结构。二是借助文中的过渡段梳理思路。例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第5段:“我在这里也并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抓住了这一段就明白了全文的思路:先破后立,前4段批“送去”,后6段谈“拿来”。三是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梳理思路。例如《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一节,1至2段都有关键词语“塞外”,3至4段都有关键词语“大青山”,5至7段都有关键词语“大青山(阴山)南麓沃野”,8至9段都有关键词语“沃野上的赵长城”,10至12段都有关键词语“赵武灵王”。可见,这一节的思路就是:塞外--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沃野--沃野上的赵长城--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四是借助过渡性的语句梳理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那些承递性的语句。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主体部分有这样几句话:“马克思发现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抓住了这几句承递性的语句,这几段的思路自然也就清楚了。

二、把握内容要点。把握内容要点的过程,其实是从另一角度梳理思路的过程。二者的区别是:梳理思路侧重于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怎样结构文章的;把握内容要点则侧重于看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从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看,把握要点的过程有利于训练理解基础上的概括能力。怎样训练学生正确把握内容要点呢?一是找到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文中概括性的语句不是固定的,可能在篇首,也可能在篇末,有些甚至在文章中间,需仔细品读。例如孙犁的《黄郦--病期琐事》中,概括性的语句是“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抓住这种极致”,抓住这些语句,就明确了《黄鹂--病期琐事》这篇文章的要点。再如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结尾处作者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这就是对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二是采取转述文章内容的方式,对于概括内容要点,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否转述出文章内容是一篇文章是否读懂的标志。转述能力亦即概括能力。可以借助文章题目、文中概括性的语句以及文中点明内容要点的语句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概括内容要点。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以偏概全,以罗列、复述冒充概括以及用凭空拔高代替概括等错误做法,全面、准确地转述文章内容。例如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可以概括为:华老栓买药(夏瑜被杀)--小栓吃药(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药(茶客谈夏瑜)--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间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间有两个过渡,头尾又有两段抒情。能复述出这些内容,不但把握了要点,文章的思路也清楚了。

三、大体读懂文意。语文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对中职学生而言,大体读懂文意足矣(特别是对大家的经典作品)。全知全懂,一是没精力,而是没必要。比如我们中学阶段读朱自清的《背影》、《春》和《荷塘月色》,到大学课堂上也在读,而随着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读,认识和感悟又会大大深入一步,因此,对中职学生而言,没必要求全责备。

大体读懂文意,可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其一,确定大体读懂文意的具体要求;其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课文;其三,教师可集中讲述诸如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的隐含信息以及难以理解的语段等,帮助学生疏通阅读障碍。

大体读懂的标准,一是理思路,二是明要点,二者互为表里。抓住了这两点,文章的主旨和语言自然就清楚了。

怎样检验学生是否大体读懂了文章?一是看学生能否转述文章的思路、要点,这尽管是低难度,却是高能级;二是看学生能否完成课后练习题。

总之,中职学生文化课教学时间有限,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实用上帮学生一把,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他们将受用一生。因为对语文教学而言,习惯是语文能力特有的一种形态,知识加习惯就是能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王红

【教给学生真正东西 --浅谈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心得03-03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07-10

浅谈初中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10-24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三个环节09-09

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03-21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探讨09-06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07-24

教育随笔:孩子交往能力培养08-27

从教学环节入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