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时间:2024-07-24 23:38: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瑞安市第四中学  陈忠舜(3 2 5 2 0 6 )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语文方面取得成就的专家、学者的共同体会,即使是在校学生,凡语文成绩出众的,要他们总结经验,他们也都会强调“得益于课外”。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特别突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只要生活在人类社会里,就得使用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借助文字进行间接交流;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去了解人。社会处处有语文,人人日日学语文、用语文。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到上学,到就业,直到老年,一辈子学用语文。

               * 语文的社会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因此,必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语文教育家提出“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其实质就是强调社会环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影响,说明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于课外,积极指导课外学习,发展学生的特长”。

               > 现代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跟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仅仅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使命,平时紧紧围着考试转,考试大纲要求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和学生整天被大量的练习题压得喘不过气来,老师殚精竭虑于教学生懂“怎样解题”,于是教师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生疲于应付练习、考试,教学模式是封闭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和题海战术。这样,使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  的使命应该是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应该重视和加强课外语文活动,打破那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三唯一”的教学陈规,建立开放型的教学结构。

               * 语文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课内是基础,课外是实践、是补充、是延伸。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制约,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就是本着这个认识在大量成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和指导准则。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课外语文活动内容广、项目多,教与学活动的天地十分宽广。因此,就更应该把语文的课外活动组织得丰富多采,有声有色。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内的课外活动,它应该与家庭、社会紧紧相连。

               -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就必须让语文教学向社会开放。这有两重含义:

               * 一是向社会学习语文。我们的成千上万种的书刊报纸,我们的影响力极大的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各种戏剧,甚至广告、招牌,我们的数理化生等学科的教材和执教老师,还有社会上经常同学生打交道的各行各业具有一定语文能力的人们,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家长们,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师。

               * 二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一种争红斗绿的进取精神,当然更为了练就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本领,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把语文的课外活动引向绚丽多彩的现实社会。让学生不仅在相对单独的校园里而且在相对繁杂的社会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语文,在社会实践  中练能力。

               * 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实行“大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评论,实属高瞻远瞩之举。他们不囿于课堂、课本和教师讲授,不满足于在狭小的天地里执教,而要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课堂教学无疑是社会活动的一方天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学语文用语文,形成开放型格式的语文教学。

               *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学生在得到知识、掌握方法、养成习惯之后,最终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提高整体素养,这一切必须而且也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训练和实践来形成,必须多读(包括听)、多写(包括说)、多体验生活。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只囿于课堂和课本这一狭小的天地,学生读得少、写得也少,更谈不上去体验生活。

               k 语文教学只有走出课堂,才能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才能炼就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读者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学生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如果按阅读过程的需要考察,阅读能力的结构可以分解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再对理解能力进行一番具体地解剖,便会明确,理解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想象、思考、评判等项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些能力总是存在于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只有在具体活动中才能炼就能力;能力也只有在具体活动中才能得以运用。阅读的上述诸项能力的运用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例如小组阅读(包括小组读报)、读书报告会(含讨论、座谈)、专题讲座,格言警句抄读(可抄于板报或墙报、也可用于环境布置)等等课外阅读的形式,都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广阔天地中去,都要求教师把学生带出课堂。

               *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卷上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云文章。”充分揭示了阅读、生活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诸项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地观看“案头之山水”,积累阅读经验,训练阅读技能;也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地上之文章”,扩展生活视野,锻炼阅读能力。而且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著名作家王蒙曾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更要丰富多采,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取重要的教育问题。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独立的脑力劳动。这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一般从采集材料开始的。获取材料途径有二:一是在大量阅读中获取,一是在生活体验中获取。社会生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作文材料,教师应把学生带出课堂,指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和采集生活,教育学生把采集的目光投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大量的写作中确立正确的作文观,明确作文就是用笔写生活。刘国正先生曾明确、具体地指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读、多写永远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湖北“课内外衔接”的课题成果,山东“双轨”教改的成功,以及魏书生等特级教师成绩等等,就是有力的证明。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就是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就像理化学科的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在实验操作中掌握课本知识,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课堂教学就有纸上谈兵之嫌。最后,借用山东特级教师吴心田老师的一句话为本文作结:“语文教改破除‘封闭式’之日,可能就是语文教学生机盎然的春天到来之时。”

                 参考书目:

                 ⒈《中学语文教学》

               

 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⒊《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讲座》

               

 ⒋《文章学与语文教学》

                 ⒌《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全日制高级中学)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相关文章: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9-13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5-25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2-2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6-18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5-15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8-21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22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07-08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