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时间:2024-10-02 05:56: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胡菲雯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2)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陶冶情操。(3)历史故事中雄辩的论证和缜密的说明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 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者,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精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身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上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的专家,也应该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平时要克制不良爱好,用自己对学校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教育学生。另外,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渗透德育因素务实基础。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一种纯粹的客体,采用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那么他的管理将过于严格而且常常不合情理;如果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既看作是学生的需要,又看作是自身价值的体现,那么他和学生都是幸福的。教师的教充满生机,学生的学必然充满活力。

第二,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德育的针对性,就是要求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样既解决了德育内容与方法落后于现实,不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又解决了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那些没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生,我在上课时就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斑羚飞渡》一文,当说到一群斑羚面对后有猎人的追赶,当有挡住去路的山涧,它们自然地分成两部分,年纪大的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甘愿牺牲自己时,我放低了声调,语重心长地说:“老年斑羚为保护下一代不惜粉身碎骨,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是多么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啊!”学生们听完后,都若有所思,那些平日里不屑,或不愿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更是感到惭愧不已。

再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去刻苦钻研,总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资质低,生性愚笨,不是读书的料。针对这种情况,在上《为学》一文时,我就特别指出,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也有深有浅,但是只要“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通过这番话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从而痛下决心,不再自暴自弃,努力去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第三,以语文课堂为根基,使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 情感诱导法。“感人心者,莫夫舆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的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2.词句品析法。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对祖国绮丽风光、壮丽山河或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等景观描写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字训练中了解祖国景色的绚丽多姿,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感情,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运用形象、生动、贴切的词语对其进行描绘;此外,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自己游览的景观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祖国不仅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还有引以为傲的山川河流。它们闻名遐尔,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我把美感教育与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受到美育熏陶及情操的陶冶,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同时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弘扬。 

  3. 情景再现法。在学习传统教育一类型的课时,注重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胸怀有抱负,愿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毛泽东诗两首》时,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他们为共产主义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以及为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4. 活动强化法。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如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说写赛或知识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工整等习惯,可定期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5. 课外拓展法。在课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说给老师听,写给老师看,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抓住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字眼来进行渗透。

因为语文教学不是政治教学,它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脱离课文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然后才能达到渗透的目的。例如在上《藤野先生》一文时,当讲到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我开导学生说,是不是这途中没有其它的地点呢?如果有,为什么单单出现了这两处?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日暮里”使人想到“日暮途穷”的意思,处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中的祖国,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前途的十分关切;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明灭亡后,朱舜水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恢复,百折不挠,以致老死异乡。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经过对这两个地名的反复“敲打”之后,让学生们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时隐含的思想意义了,从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又如在上《鱼我所欲也》一课时,我就重点抓住文章中的“生”和“义”二字,对学生进行阐析,通过阐析,让学生们认识到做人就要如孟子所说的那样,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够,威武不能屈”,不能为了点小恩惠或是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丧失了做人的原则,要像孟子那样,有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2、在朗诵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们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好的启迪,受到教育。如我在上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一诗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经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使他们从中理解诗的思想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完全是因为有许许多多陈毅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中。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们受到感染。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以他饱含感情的文笔反复咏叹对总理无限怀念之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等一组句子时,我要求他们充分体现对总理无比的怀念之情,语调应低沉,而读“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一组诗句时,语调则应缓慢,要充满痛惜之情;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等句子时,我又强调学生要语调高亢而坚定,以反映总理生前日理万机的形象。通过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就能使他们很好地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感染。这种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思想教育,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给他们自己的心灵以洗涤。

3、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渗透。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白杨礼赞》一文,我就抓住“礼赞”二字对文章分析,经过分析得出文章的主题,即: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这样经过对主题的归纳,我又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要坚强,有上进心,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还有,在教《有的人》一诗,我在分析了课文之后,同学们自觉地得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通过归纳概括,学生们纷纷发言,表示今后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为集体多做有益的事。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发挥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作用,才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情感得到熏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方式。

第五,作文教学要突出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维的闸门,认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当今的课改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胡菲雯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相关文章:

记语文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二三事08-04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

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发问10-12

教学活动开展反思08-26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感想(教学论文)08-22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10-2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07-08

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06-11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网友来稿)09-12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中心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