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鸿门宴项伯为何保护对头刘邦
文章摘自:《趣读史记:十大悬案揭秘》
作者:郭灿金 许晖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版次:2007年6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禅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秦始皇到底是谁的儿子?刺秦,荆轲为何功亏一篑?窃符救赵,信陵君有无利益驱动?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楚亡汉兴,为何是历史必然?汉朝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私生子?汉武帝为什么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江湖骗子?李陵到底为什么会成为“汉奸”?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自己亲手立的太子……
鸿门宴向来被认为充满杀机和变数,其实,在当事人看来,鸿门宴却是波澜不惊的一场会晤,为什么?因为刘邦的背后站着项羽的叔父项伯。鸿门宴前,项伯为什么会向刘邦通风报信?鸿门宴中,项伯为什么又会挺身而出保护刘邦?项伯为什么要保护自己侄子项羽的政治对手?他这样做到底出于何种用心?
时至今日,“鸿门宴”依然是一个暗含惊心动魄、暗藏刀光剑影的名词,同时,“鸿门宴”也是一个充满了精神分裂气息的名词,它包含了一种鲜明的张力,它将杀机和宴会、微笑和刀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成为汉语里一个特殊的自身相互否定的词汇的代表。如果抛开这些病态的抽象认识,提及“鸿门宴”,大多数人会莫名其妙地长吁短叹,他们会为“死亦为鬼雄”的项羽再三惋惜:那么好的机会居然错过了!如果当时果断出手,在鸿门宴上砍下刘邦的狗头,怎么会有后来的“不肯过江东”的凄惨结局。有人进而捶胸顿足地说,这--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
然而,更多时候,很多人知道历史由不得假设的道理,但心里又无法接受曾经有过这么一场不堪回首的宴会。是啊,历史上怎么会有项羽这样的笨蛋,让煮熟的鸭子扑楞楞一飞冲天。因此,按正常的逻辑,鸿门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后一败涂地,无可挽回?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会不为项羽采用?……诸多疑点为鸿门宴凭空制造出了诸多不解之谜,诸多不解之谜让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百思不得其解,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们在历史的情景剧中左冲右突,却找不到出口,于是“聪明者”开始义正辞严地拒绝承认有这么一次宴会存在。他们坚持认为“鸿门宴”“可当故事看,难当信史读”。以至于由某位历史学家编写《通史简编》竟只字不提鸿门宴事。然而,在承认鸿门宴的众多人中,却往往认为鸿门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宴会,就是这场宴会,注定了刘邦必胜,项羽必败。所以,无论如何,鸿门宴都是一场被无限神话、无限夸大的宴会。可是,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史籍的尘埃,认真打量那场两千多年来的宴会,我们就会发现,那一场宴会的实质早已被我们遗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是阳城人陈胜说的。说过这话不久,他就踏上了反抗暴秦的道路--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条道路对他来说是条不归路。
我们不应该怀疑陈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他被征调居住去防守渔阳。陈胜是河南人,去渔阳最经济的走法显然是直接往北前进,可是,陈胜他们走的线路却如同后现代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陷入了梦游状态。于是,陈胜这批戍卒三走两走就走进了位于河南东部的安徽大泽乡。和陈胜一起的共有九百人,在大泽乡的田野里,他们幕天席地,双眼木然地望着天空,盘算着行程。
若干年之后,受过宫刑的司马迁用尽量平缓的语气如此描述这帮泥腿子当时的困境:“会天大雨,道不同,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身为小头目的陈胜私下和吴广商量:“如今逃走也是死,铤而走险无非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岂不更好?”经过一番周密的的部署,陈胜吴广很快就赢得了九百名弟兄的支持,揭竿而起,打响了反抗专制的第一枪。
他们自发地筑起高台宣誓,砍下了秦朝将尉的脑袋头作了祭品。陈胜自封为将军,带领虎口余生的弟兄先后攻下了大泽乡、蕲县、铚、酂、苦柘、谯,形如破竹,势不可挡。等到他们攻下陈县之后,陈涉便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有农民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政权。
在这个时候,各个郡县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们官吏的罪状,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命令陈县人武臣、张耳、陈馀去攻占原来赵国的辖地,命令汝阴人邓宗攻占九江郡。这时候,楚地几千人聚集在一起起义的,多得不计其数。
在楚地蜂起的义军中,最为杰出的人物是项梁和项羽。
项梁起事在陈胜起事后的两个月。当时,“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各地风起云涌的形势,会稽郡守殷通决定顺应时代潮流,起兵反秦。只是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顺应潮流的结果同样是被杀。
为了起兵顺利,殷通特意找来生活在自己辖区的项梁寻求合作。他对项梁说:“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桓楚也是一个亡命徒,当时正逃亡在附近的草泽中。于是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羽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羽叫进来,让他去召桓楚。”项羽因此得以进入殷通的会客室。
当殷通正幻想着起兵后的辉煌景象时,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说时迟,那时快,殷通的脑袋转瞬之间就和身体分家了。项梁手提着殷通人头,身挂了郡守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项羽大开杀戒,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守,项羽被任命为副将,开始人模狗样巡行下属各县。
项梁起兵较早,一般被大家当成“红一方面军”来看待。
刘邦可以被看作是红二方面军,因为他和项梁几乎同时起兵。
当陈胜他们定国号为“张楚”之后,许多郡县都杀了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大祸临头,沛县县令非常惊恐,也想率领沛县的人响应陈涉。县令的属吏曹参、萧何趁机给他下迷魂药:“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没有人会听从命令。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约可召集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命令了。”刘邦就这样浮出了水面,因为那时刘邦的追随者已经有几十人或者到一百人了。谁知等刘邦快要进城的时候,习惯了体制内生活的县令却反悔了,害怕刘邦来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不测之事--项梁他们不是就把准备“咸与维新”的郡守都杀了吗?县令的反悔显然可以理解。县令决定关闭城门,拒不接纳刘邦进入,不仅如此,县令还想杀掉萧何、曹参,以绝后患。萧、曹大惊,私下越过城池来见刘邦,以求得保护。
刘邦决定采用攻心战。他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去,向沛县的父老百姓宣告说:“天下已经变色,革命不分早晚。现在父老们居然还傻着脸为县令守这座孤城,是不是你们等待着各路大军前来屠戮?勒令你们火速干掉县令,响应各地诸侯。”刘邦的这封帛书显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沛县父老率领县中子弟一起杀掉了沛令,城门因此为刘邦洞开。
本来县令的宝座完全可以由萧何曹参他们来做,只是因为萧何、曹参等都是胆小怕事的文官,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这样推来推去,刘邦就被扶成了沛县县令,在楚地,县令称公,于是刘邦就成了沛公。
可以想象,萧何、曹参他们本来就是公务员,人气极旺,等他们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开始忽悠之时,其号召力是多么巨大。很快,刘邦身边就集中了二三千人,轰轰烈烈的反秦事业迈出了可喜可贺的第一步。
不是弟兄不努力,而是敌人的炮火过于猛烈,短短几个月之后,作为反秦义军标志性人物的陈胜吴广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由于项梁为楚国名门之后,他很快就成为义军中的翘楚。刘邦率领自己的队伍和项梁走到了一起,各路将领也都被项梁召集到了薛县。项梁被大家公认为各路义军的总司令。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来到了项梁身边,此人就是居鄛人范增。
范增年逾古稀,一向家居不仕,喜好琢磨奇计,他前来游说项梁说:“在我看来,陈胜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陈胜的失败有一千条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不立楚国的后代而自立为王。因为陈胜的自立,导致了他丧失了持久的号召力啊!没有了号召力,其势运难以长久。”范增咽了口唾沫继续说:“秦灭六国,楚国最为大家惋惜。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现在您在江东起事,楚国有那么多将士争着归附您,就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他们认为您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
项梁终于被说动了,作出了人生的一个最为重要也最为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危害将来会越来越明显。
受了蛊惑的项梁就派人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嫡孙熊心,等到项梁找到他时,熊心正在给人家牧羊,项梁当即决定,袭用熊心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项梁自号称武信君。
架子已经搭起,尤其是有了正宗的楚王之后这块虎皮大旗,斯文在此啊,项梁这支义军的所在地很快成为了革命的中心。项羽和刘邦也成长为知名度较高的将领,经常被项梁委以重任。二人常常并肩作战,互相策应,几乎成了常胜将军。
但好景不长,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项梁开始骄傲。
由一个叫宋义的人对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点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心啊!”项梁不为所动,却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见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宋义唉声叹气地说道:“依我看,武信君的军队必定要失败。您要是慢点儿走就可以免于身死,如果走快了就会赶上灾难。”宋义一语成谶,秦朝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攻击项梁,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看到项梁军已被打败,就把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在一起由他亲自率领。任命沛公为砀郡太守,封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部队。封项羽为长安侯,号称鲁公。吕臣担任司徒,他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
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得出来,楚怀王是个有心人。他巧妙地利用了项梁战败身死这一事件,开始学着改变自己的傀儡形象,尝试着将军权集中于自己的手中。项羽失去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权,只捞了个不痛不痒的鲁公称号,原来实力稍逊一筹的刘邦则保留了相应的实权,而一向名不见经传的宋义则填补了由项梁战死而留下来的权力空白。
秦末义军错综复杂的恩怨由此开始。
项梁战死,秦军感到了却了心腹大患,开始集中精锐兵力进攻黄河以北的义军。章邯打败了项梁的军队之后,就以为楚地的军队不值得担忧,于是渡过黄河,向北进攻赵国,大败赵军。正当这个时候,赵歇立为赵王,秦将王离在钜鹿城包围了赵歇的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
楚军的巨大失败成就了宋义料事如神的美名。面对赵国的请求援救,怀王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曾为末将,向北进兵救赵。命令沛公向西攻取土地,进军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
没有了项梁,楚怀王感到可以伸伸腿了,因此,他作出了很有心计的任命:让一向自视甚高的项羽担任次将,受宋义的节制,并且拒绝了项羽西征的请求。不仅如此,他还金口玉言,慷慨许诺,先平定关中的可以在关中做王。
这时候,秦军强大,常常乘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只有项羽恨秦军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很激愤,愿意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个人敏捷勇猛,却又奸猾伤人。项羽曾经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都被他活埋了。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毁灭的。再说,多次进攻,先前陈王、项梁都被打败了,不如改派忠厚老实的人,实行仁义,率军西进,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如果真的能有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欺压百姓,才会使秦地降服。项羽只是敏捷勇猛,不能派他去。现在只有沛公一向忠厚老实,我们应该派他去。”
于是,刘邦抢抓历史机遇,开始了高调的西征。
然而,项羽的北征却暗含杀机。北去救赵的路上,项羽越想心里越窝火,明明是叔叔项梁率先起兵,让原是牧羊娃熊心做王显然也只是为了照顾各方情绪,谁知最后却受制于熊心。受制于熊心也就罢了,结果明明是项氏领导的反秦大业,先在弄得项氏连指挥权都没有,不名一文的宋义居然弄成了主将,是可忍孰不可忍?
忍无可忍,何须再忍?项羽一怒之下就直接砍下了宋义的脑袋,代替他做了上将军,各路将领如也就趁势在名义上归属了项羽。虽然诸将名义上归属了项羽,但项羽自己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并没有什么合法性,所以,他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来为自己撑腰壮胆。
沛公率兵西进,在昌邑与彭越相遇。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军,战事不利。撤兵到栗县,正好遇到刚武侯,就把他的军队夺了过来,大约有四千人,并入了自己的军队。又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力攻打昌邑,没有攻下。刘邦继续西进,经过高阳。在郦食其的帮助下,刘邦的军队顺利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刘邦又向南攻打颖阳,并通过张良的关系,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
这时候,赵国的别将司马卬正想渡过黄河,进入函谷关。沛公就向北进攻平阴,截断黄河渡口。又向南进军,与秦军在洛阳东面交战,战事不利,退回到阳城,聚集军中的骑兵,在南阳县东面和南阳太守吕齮交战,打败了秦军,攻取了南阳郡,南阳郡守吕齮逃跑了,退守宛城。沛公率兵绕过宛城西进,张良进谏说:“您虽然想赶快入关,但目前秦兵数量仍旧很多,又凭借险要地势进行抵抗。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人从背后攻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是一条危险的道啊。”于是沛公连夜率兵从另一条道返回,更换旗帜,黎明时分,把宛城紧紧围住,围了好几圈。南阳郡守想要自刎。他的门客陈恢说:“现在自刎还太早,请让我帮您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他越过城墙去见刘邦,他一五一十地向刘邦分析到:“我听说您和诸侯约定,先攻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可是,您现在却停下来攻打宛城,要知道宛城可是个大郡的都城,相连的城池有几十座,人民众多,积蓄充足,官民都认为投降肯定要被杀死,所以都决心据城坚守。现在您整天停在这里攻城,士兵伤亡必定很多;如果率军离去,宛城军队一定在后面追出。这样,您向西前进就会错过先进咸阳在那里称王的机会,而后面又有宛城强大军队,您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因此,为您考虑,倒不如约定条件投降,封赏南阳太守,让他留下来守住南阳,您率领宛城的士兵一起西进。那些还没有降服的城邑,听到了这个消息,一定会争着打开城门等候您。您就可以通行无阻地西进,不必担心什么了。”刘邦听过之后大为赞赏,就言听计从,封宛城郡守为殷侯,封给陈恢一千户。
了却了后顾之忧,沛公率兵继续西进,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降服的。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刘邦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
攻下秦都之后,依刘邦的本意,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后经樊哙、张良极力劝阻,刘邦才极不情愿地从巨大的诱惑中回过神来,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很明显,此时的刘邦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举动,迅速在咸阳建立起了足够的个人威信。
因为楚怀王的存心偏袒,使得刘邦顺风顺水地率先进入了关中,从而使得鸿门宴成为了可能。
不错,鸿门宴是由偶然事件引发出来的,但如果能够避开的文字的迷惑,我们就会发现,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鸿门”之所以有“宴”,一个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项伯。当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项伯私下跑去会见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项伯的为什么这样做,表面的原因是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和张良特殊的关系,成了项伯通风报信的原因,也成了《史记》文本叙事的动力。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了“素善留侯张良”上,到底张良和项伯是什么关系呢?对此,刘邦也有过疑问,张良给出的解释是,“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项伯杀人,张良曾经予以搭救,让项伯保住了一条性命,因此,项伯和张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决定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项伯挺身而出,决定向张良提供信息,以回报张良曾经的活命之恩。项伯和张良之间的具体细节已经难以考究,但无疑双方对于这一份情意都铭记在心,因此,项伯才会在关键时候通报张良以免玉石俱焚。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解释无懈可击,但细而思之,这样的解释却大有问题,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这样被张良后来的读者给简化了。其实,项伯没有那么糊涂,张良的个人魅力也远远没有那么大,项伯的通风报信也自有别的原因。到底别的原因还有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史记》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大致情况。
楚怀王的有意偏袒,刘邦的吉人天相,使得刘邦的军队率先入关。根据事先的约定,先入关的刘邦具备了称王的资格和条件,从他入关的那一天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王。可以这样说,因为有言在先,即使刘邦真的称王,也是有理有据有节,至少在表面上,各路诸侯谁也没有办法,最多也只有在心中骂娘的份。更为可贵的是,可以称王的刘邦根本都没有称王,不仅没有称王,而且连自己的部队都驻扎在秦都之外。这样一来,刘邦用自己的行动封住了天下人的嘴巴,刘邦没有贪天功为己有,刘邦和天下诸侯还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刘邦用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天然地放置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刘邦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丝毫的把柄。这样做的重要性很快就显示了出来。
两个月之后,项羽的大军姗姗来迟。一边是刘邦的先入为主,在关中安心以逸待劳。一边是各路诸侯军的静观其变,在各地等待鹬蚌相争。况且,刘邦手里还握有十万重兵,虽然刘邦的十万重兵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尚有一定差距,但经过刘邦团队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和周密部署,远道而来的项羽未必能够占到太多的便宜。因此,综合考虑,尤其是在刘邦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项羽的道德窘境显露无疑。
是的,项羽爱杀人,他杀过秦朝官员殷通,杀过宋义,屠过城,甚至坑杀过20万秦朝降卒,但如果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项羽一直坚持着君子爱杀,屠之有道的原则。项羽自己心里最清楚,从参加革命那一天起,他杀人都是有原则的。杀殷通是因为他是秦朝的郡守,是革命的对象;杀宋义是因为他是一个投机取巧霸占了项氏家族军事指挥权的一个小人,是革命的绊脚石;屠城是因为城里的民众有过强烈的不合作行为,是革命的对立面;坑杀降卒也是降卒有不轨言行在先,是革命的累赘物……除了这些之外,项羽是一个“仁爱“的人,甚至有人夸张地说他有“妇人之仁”。所以,从骨子里说,让项羽对曾经的盟友并且目前杀敌有功的刘邦发动突然的进攻,他绝对有心理障碍。况且,各路诸侯之所以跟随他入关,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代表了正义,代表了革命前进的方向,代表了反秦的民间意志。如果这个被目为反秦斗士的勇士突然对于革命同志大开杀戒,谁能说出各路反秦武装会做出什么举动出来。因此,无论是主观抑或是客观,都不允许项羽对同一阵营的刘邦大开杀戒。
但是却有人错误估计形势,对此不以为然,此人就是范增。
无论怎么说,范增都是一个很令人讨厌的人,他曾经建议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以此来增强项梁的号召力。历史证明范增的建议是历史上最馊的主意,本来只是被当成傀儡立起来的熊心居然是个胸怀大志之人,在项梁死后,熊心乘机扩大自己的权力,三招两式就把项羽的军权给收了,后来尽管项羽凭借自己的努力,干掉了被楚怀王熊心封为大将军的宋义,但这样做的危害却很明显,至少在形式上,项羽的行为是没经楚怀王允许的擅杀,让项羽为此背上了无穷无尽的负面政治遗产。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错误,但范增却以高明自许,每每在项羽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
尽管项羽外表孔武有力,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却是个没有长大并且拒绝长大的孩子,但如果对他进行常规的心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项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有强烈的父亲崇拜意识。无论如何,他始终都离不开一个有力量的父亲形象。无疑,在项羽的成长岁月中,他的叔父项梁充当了最早的父亲角色。叫他读书识字,教他十八般武艺,教他兵法谋略,教他做人处世……但是,项羽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一样能保证自己受用终生的东西,甚至连如何做人都没有学会。当然,生逢乱世,这些也由不得他。当项梁牺牲之后,范增填补了项梁留下来的“父亲角色”这一空白,项羽也就顺理成章地将范增奉若神明,呼之曰“亚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准确地反映出来,被天下视为革命领袖的项羽,其内心是何等的脆弱,何等的柔软,何等的需要呵护……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外表冷漠,内心脆弱的人。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拿到了理解项羽性格的钥匙。他的杀人,他的打仗……其实都是一种类似于童年的游戏,游戏自然有游戏的规则,他遵循着适应于儿童世界的规则进行着一场场游戏,乐此不疲。项羽的幸运在于,当他需要“父亲”的时候,他真的拥有了“父亲”,而他的悲哀在于,他所拥有的“父亲”却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头脑的笨蛋。
面对形势,范增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而面对项羽,他却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当项羽带领各路诸侯军强行入关之后,范增的蹩脚政治家形象表露无疑。看到刘邦率先入关,他觉得自己眼在流泪,心在滴血。他与项羽以及诸侯军奉命在黄河北岸和秦军主力章邯恶斗,而刘邦却奉命西征,一路过关斩将,如同一把匕首直接插入了秦始皇的心脏。刘邦固然可恶,但可恶的刘邦能有今天难道不是楚怀王有意为之吗?当年在楚怀王发号施令之时,“亚父”范增完全有力量有可能改变当时的局势,可是那时候的“亚父”在做什么?而今看到了生米做成了熟饭,“亚父”却心生恶念,不顾客观条件,必欲除刘邦而后快。这那里像有一点点政治头脑的人所作出的决定?
但是,“亚父”在哄骗项羽发兵攻打刘邦方面却自有一套。他是这样激将的:“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段说辞看似有理,认真分析起来却是放屁。他列出了必须进攻刘邦的两个理由:一是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刘邦有大志,二是断定刘邦已呈现天子气相,所以,“急击勿失”。刘邦有大志、有王气,当然可以作为除掉刘邦的理由,但是,这仅仅说明了除掉刘邦的必要性,却无法说明除掉刘邦的可能性。到底有没有可能除掉刘邦,伟大的“亚父”语焉不详。除了纯粹主观的臆断之外,我们没有看到范增任何有说服力的地方。甚至所谓的“天子气”之类的说法,也纯粹是鼓敌人的斗志,灭自己的威风。试想,如果刘邦那边真的出现了天子之气,你项羽又有什么必要和上天作对?因此,范增就是彻头彻尾的志大才疏,彻头彻尾的自以为是,彻头彻尾的欺世盗名!如果一切按照范增的馊主意行事,不仅将陷项羽于不义,同时,也必将加速反秦阵营的提前大分裂,有这两点政治取向,最终必将迅速导致表面上繁花似锦的项氏反秦大业分崩离析。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任何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可以预见的政治现实。有范增这样的笨蛋在,十个项羽也注定要失败。杀刘邦是一种缺乏政治眼光的恶劣举动,但范增却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唉,他毕竟已经70多岁了,时不我待啊!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发号施令的声音如此响亮,这声音深深刺痛了项伯的耳朵,更深深刺痛了项伯的心脏。
从血缘上来看,项伯和项羽关系更亲密、更直接,他是项羽的季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秦事业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对于项羽,他也有着比别人更甚的感情,项羽毕竟是他的侄子,他们的血管里同样流淌着项氏高贵的血液,因此,他更在意项羽的成败,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最朴素的情感。他也是项羽情感上的父亲,只是他的光环已经彻底被所谓的“亚父”所掩盖,在“亚父”的阴影之下,他这个“季父”就显得十分渺小,十分无奈。
有了“亚父”的鼓噪,项羽如同箭在弦上,只等明天就去砍刘邦的狗头,全然不顾身边危机四伏。怎么办?怎么办?项伯狂躁得汗流不止。大难临头了,危机到来了,项氏的反秦大业马上就要玩完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项伯的自救,他不能眼见项氏家族的伟业毁于一旦。
突然,一个人影在他的脑海闪现--张良!
张良此刻就在刘邦营中,他和张良的私交完全过硬,这是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拯救项氏大业的人选。试想,如果不是张良这个最佳桥梁,项伯如何接近刘邦?即使能够接近刘邦,项伯又有何证据让刘邦相信自己是出于一番善意,而不是诈骗?天下之大,救项氏的只有张良一人啊!
后来的事情也果然是按照项伯的计划发展,刘邦也果然质问张良和项伯是什么关系,这一句质问并不是刘邦过于多疑,而是刘邦要全面分析信息的准确度,只有这样,他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刘邦的这句质问,不恰恰说明了项伯所找到的张良是多么合适的一个人选吗?
抱定这样的信念,项伯打马如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张良的驻地。项伯处理得十分艺术,他只是“欲呼张良与俱去”,“勿从俱死也”。项伯知道,自己对于张良的判断一点都不会错,张良有足够的谋略和胆识,同时也有足够的义气和忠诚,他必然不会置刘邦一人于不顾而独自求生。张良也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于是,张良将项羽即将发兵攻打刘邦的重大军事机密第一时间向刘邦做了通报。一切全按项伯的计划进行。试想,在整个刘邦大营之内,你还可以找到第二个像张良这么合适的人选吗?
当受张良的邀请跟随他走进刘邦大帐的那一瞬间,项伯感到自己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面对明天即将到来的灾难,刘邦显得极为慌乱,爱骂人的刘邦,趾高气扬的刘邦此时成如此卑躬屈膝,他毕恭毕敬地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对待项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还临时起兴,非要和项伯攀为儿女亲家。项伯掩藏着自己心里的鄙夷,他最清楚,他不是来救刘邦的,他是通过救刘邦来救项羽和项氏家族的,刘邦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感激涕零。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洞悉项伯对于项羽的无私情感,才能洞悉张良对于项伯的战略价值。
因此,哪有什么“汉奸”和叛变,哪有什么卖主求荣和一时糊涂,这完全是项伯对项羽的最大关爱和帮助,是项伯对项氏反秦事业的最大贡献和付出。几千年的骂名滚滚而来,但项伯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忠若“奸”!只是后人读史不精,误把项伯当小人,到郭灿金说出真相之时,历史已经过去了两千余年。真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但是,张良毕竟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果断地将这一重要信息在第一时间向刘邦作了通报,从此一跃而进入了刘邦阵营的主流。这其实也是一种回报。
张良的发迹史耐人寻味。
本来,张良根本不是刘邦的班底,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刘邦主要靠的是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一批故旧相识。在星火燎原之时,张良自己也拉起了部队,由于规模太小,张良一直需要依附于别的大树。他最早是准备投靠别人的,结果半道遇见了刘邦,就中途改变了主意,决定跟随刘邦闹革命。
刘邦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舍得封官封地,但面对投靠过来的张良,刘邦却小气得不可思议,仅仅封他为主管马匹的厩将。这个官职是一个很好玩的官职,善于拍马的张良直接被刘邦赶进了马厩。张良从此开始拍马,以小人物的身份接近刘邦。他的办法是常常向刘邦提建议,主动制造和刘邦接触的机会,出来之后就吹嘘他和最高领导交往的所有细节以此来神化自己。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在刘邦阵营中,张良基本上处于搭不上话的局面。
张良之初露头角源于他对于神话刘邦所作的历史贡献。
张良很快发现,单纯的拍马很难有什么效果说到刘邦,张良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殆天授也”,意思是,像刘邦这样的英才估计是上天都在帮他。对比刘邦早期的革命经验,我们就知道张良的这句话有多么重要。萧何、曹参他们推举刘邦实在是别有用心,用司马迁的话就是:“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族其家,尽让刘季。”意思是说,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文官出身,胆小怕事,恐革命不成,自己的命反而被革。因而,他们奉行决不当头的方针,竭尽全力蛊惑刘邦当领衔主演。刘邦歪打正着,白拾了个革命领袖桂冠,但其合法性却从来没有得到正面的证实。是张良则别开生面,为刘邦最后走向皇位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准备,在秦末汉初那场盛大的造神运动中,张良是除了刘氏家族之外唯一一个不遗余力的重量级人物。除了张良之外,那些人就显得十分缺乏政治眼光。他们了解刘邦所有的过去,那些喝酒泡妞的“糗事”他们耳熟能详,在那一帮子泥腿子中,张良的策略显得极其正确,是张良将刘邦扶上了神坛。但是在很长时间,张良一直是很边缘化,在鸿门宴之前,张良从来没有进入过刘邦的决策圈子和主流
外围的张良一直在等待机会,项伯让张良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得到了项伯的绝密消息之后,张良在第一时间向刘邦作了汇报,从此,张良就成为刘邦的红人。所以,对于项伯,张良一直心存感激,后来,刘邦曾赏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马上就将这些转给了项伯。
鸿门宴只是一场匆匆忙忙的宴会,是不速之客与毫无准备的主人之间的一次小聚,是项伯为了保全项氏的反秦大业所作的一场无私努力,是项伯引进外力对抗范增的一词大胆尝试。
显然,刘邦的到来打乱了项羽的行动计划,本来已经决定了要一鼓作气灭掉刘邦,怎么会想到这小子却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地前来赔罪?这小子笑容可掬,没有任何戒备,一脸的讨好与谦卑,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小妾。告诉我,假如你是项羽,你会怎么办?你好意思怒发冲冠,拔出宝剑,直取刘邦的首级吗?人家可是来自首的啊!
刘邦的赴宴,是建立项羽根本不会杀人这一前提之下的,如果说项羽是反秦的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那么刘邦则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既是友军,项羽杀刘邦就师出无名,所以,刘邦才敢放心前来,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在。
因此,我们要理解项羽,理解项羽为什么要备下酒宴招待刘邦。这场后来被命名为“鸿门宴”的宴会,尽管是临时安排,却准确地显示了项羽的风度。也许这种风度妨碍了项羽成就事业,却是项羽的性格必然。
这是一场仓促的宴会,项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项羽的智囊团也没作任何准备,因此,他们对于宴会的议程、宴会的祝酒词、宴会的用餐标准、宴会的白酒档次……都几乎没有作任何安排。然而,客人刘邦的准备却相当充分,他掌握了项羽的底牌,也知道项羽的真实态度,有了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刘邦就知道了该如何应对,该如何说第一句话,就席之上该如何调节气氛,该如何控制局面……所以,对于宾主双方来说,这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宴会。由于有了这样的不对称,才会出现刚一见面,项羽就出现了不小的社交失误。
刘邦是这样表达自己的委屈之情的:“我进驻函谷关以后,秋毫不敢有所犯,登记官民户口,查封各类仓库,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您的到来,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啊!对于您,我没有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其他心思。我想,一定是有小人说了我的什么坏话,才使得您和我之间产生了误会。”因为项羽没有任何准备,他的思路就一直跟着刘邦的思路在走。听完刘邦的话,项羽突然感到十分惭愧,是啊是啊,我怎么就误解起刘邦了呢?作为一种正常的自我解脱心理,他很自然地说道:“那些话都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
其实,这句话刚一出口,项羽就感到十分不妥,这岂不是要害死曹无伤吗?就这样,从二人见面的第一刻起,占了天时地利的项羽就一直在心理上处于被动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状况,他决定置办酒席,跟刘邦喝酒。他知道,刘邦这小子虽然好酒好色,但酒量实在差得远,项羽决计要在酒桌上找回自己的自信。因为存了这样的念头,项羽处处显示出盛气凌人的样子。
项羽一上来就一屁股坐在了主位,下面就是整个酒席的座位安排:项羽和叔父项伯在上席,坐西面东,首席智囊范增面朝南坐,刘邦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着。宴会进行中间,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诀向项羽示意,不知道为什么项羽一直保持沉默,一点反应也没有。也许是事前准备不足,也许是配合还不默契,项羽的思维一直处于僵硬状态,范增实在忍无可忍,只好亲自出去叫来项庄面授机宜:“该你露一手了,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死刘邦那小子。切记切记!”
然后,就是著名的“项庄舞剑”,就如同后来的那句成语所说的那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沛公就是刘邦。局面惊心动魄,刘邦命悬一线。多亏项伯常常用身体掩护,刘邦才得以逃过生死劫。
整个宴会之上,范增的表现就像小丑,他拿着一块玉玦来回摆弄,将自己凌驾在项羽之上。项羽是个有原则的人,项羽是个贵族,项羽决不会因为范增丫的摆弄摆弄玉玦就去杀人。有这样杀人的吗?后来,范增的举动更加扯淡。当项羽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杀刘邦之后,范增居然将项庄弄了进来,在实质上说此时的范增是在谋反,他谋杀的不仅仅是刘邦,他谋杀的更是项羽的高大形象,这决定了项羽决不可能听之任之,项羽从来就不是傀儡,他也不可能作范增的傀儡。因此,才会有项伯的挺身而出。
见此情景,张良只好借如厕之机找来樊哙,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樊哙带着宝剑拿着盾牌闯进军门,项羽为樊哙的虎虎英气所吸引,赞叹道:“真乃壮士!赐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给他递上来一大杯酒。樊哙将满碗高度酒一饮而尽,场面出现了一次小高潮。
可以想像,在樊哙进来之前,整个酒席之上的气氛是沉默的,诡异的,一边是刘邦点头哈腰,低眉顺眼,一边是项羽颐指气使,爱理不理;一边是范增老谋深算,暗含杀机,一边是张良冷眼旁观,沉着应对;一边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边是项伯挺身而出,及时搭救……这不是宴会,这是生死场;这不是把酒言欢,这是斗智斗勇。但是樊哙的出现,使得场面稍微有些活跃了,因此,项羽有了眼睛一亮的感觉,他看着豪放的樊哙,大声说道:“再赏给他一只肘子!”手下的人递过来一只整猪肘。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肘放在上面,拔出剑来边切边吃。这时候,场上的气氛更加活跃,项羽喝彩道:“好一位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从容答道:“我连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么可推辞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樊哙让项羽来了兴致,是啊,酒不咸不淡地喝了半天,气氛却压抑得要命。喝酒的男人都知道,酒席之上,真正让男人佩服的就是对方的酒量,项羽似乎被樊哙的酒量所折服,几乎有了和樊哙一拼酒量的念头,然而樊哙却突然开始发表演讲:“对于秦始皇,我有几句话要说。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凶狠之心,杀人无数,好像惟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像惟恐用不尽,结果弄得众叛亲离。今天,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您不仅没有给他丝毫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我觉得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
刚才还在兴头上的项羽没有想到樊哙还有这么一手,顿时张口结舌,只好一个劲地说:“坐!坐!”
宴会上的气氛更加扑朔迷离,项羽心乱如麻,刘邦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借上厕所的机会悄悄逃离了杀机四伏的宴会,撒丫子跑回了军营。
可以这样说,如果算错误,鸿门宴也仅仅项羽无数次失误中最不足道的一次小失误,也许根本就不是失误,而是楚汉交手中项羽的一次辉煌胜利。在我看来,鸿门宴上的项羽,其表现堪称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项羽人生历史上少见的正确选择和行动。鸿门宴上项羽以自己优异的表现为自己加分不少。
鸿门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称不上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不是吗?即使过了若干年之后,到了汉楚彭城大战之时,项羽仍然具备彻底击垮刘邦的实力。
鸿门宴后,刘邦作出了巨大的让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从项羽的领导,并全力支持项羽西进。项羽一路烧杀掳掠,耀武扬威的进入了秦都咸阳,而后,大封天下。
立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改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建都平阳。瑕丘申阳,本是张耳宠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韩王成仍居旧都,建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屡有战功,因此立司马卬为殷王,统治河内,建都朝歌。改立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建都襄国。当阳君黥布做楚将,战功在楚军中一直属第一,因此立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鄱君吴芮率领百越将士协助诸侯,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县。义帝的柱国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战功多,因此立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改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跟随楚军救赵,又随军入关,因此立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改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随楚军一起救赵,接着又随军入关,因此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淄。当初被秦朝灭亡的齐王建之孙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的时候,曾攻下济水之北的几座城池,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田荣多次有背于项梁,又不肯率兵跟随楚军攻打秦军,因此不封。成安君陈余因与张耳发生矛盾,抛弃将印而离去,也不跟随楚军入关,但他一向以贤能闻名,又对赵国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番君吴芮的部将梅鋗战功多,因此封他为十万户侯。从这个分封名单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反秦阵营里面的诸侯们的关系多么错综复杂。其中有一批本来就是刘邦的朋友或者支持者,如果鸿门宴上项羽胆敢对刘邦痛下毒手,其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分封过众人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
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不久,刘邦就国。
【鸿门宴项伯为何保护对头刘邦】相关文章:
《鸿门宴》说课稿03-18
《鸿门宴》教案08-15
兰芝为何被遣归09-21
《鸿门宴》教学反思08-12
《鸿门宴》教学反思05-21
鸿门宴教案模板09-30
俞平伯:回忆《新潮》10-12
鸿门宴搞笑剧本07-10
《鸿门宴》新编(网友来稿)09-16
鸿门宴教案设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