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3)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3)体会学习叙事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分析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2)正确评价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目标:
1、 结合工具书通读全文,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和《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3、 提问并思考。
(1)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 阅读第一段思考:刘邦与项羽的矛盾因何而起?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这是一场宴会,美酒与佳肴,欢笑与舞蹈,掩饰着凶险与阴谋;这是一场战斗,忠诚于被判,机智和勇气,演绎出有关生死的惊心动魄;这是一部大片,刀光和剑影,明争与暗斗,上演着改写历史的生死时速;这是一段历史,成功与失败,悲壮与苍凉,诉说着无情与沧桑!这就是经典历史故事 《鸿门宴》。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 通过学生齐读、个别读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2、 播放朗读录音带,学生正音辨形。
3、 背景介绍:
学生介绍自己通过工具书了解到的有关司马迁、《史记》的知识和《鸿门宴》的背景。教师总结概括。
司马迁:
《史记》:
4、 回答课前预习的问题(1)(2)。
三、串讲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合作,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并标注疑难点。
小组提出组内疑难点,教师引导大家一起释疑解难。
串讲翻译的过程中同时梳理文言知识:
(一) 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指黄河以北地区。今指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指黄河以南地区。今指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婚姻:古谓儿女亲家。今指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词类活用
1.名问用如动田:
(1)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2)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3)籍(登记,动词)吏民。
(4)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干。
(5)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6)道(取道,动向)芷阳。
2.形容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2)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4)交能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5)樊哙侧(使……斜侧着,使动)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1)君为我呼人,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3)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4)头发上(向上)指。
四、特殊句式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1)客何为片?(何为--为何)
(2)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3)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4)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1)具告以事。
(2)贪于财货。
4.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亚父者,范增也。
(4)夺顶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1)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2)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3)奉卮酒为(省略“之”)寿。
(4)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6)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6.被动句:
(1)珍宝尽有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吾属今为之虏。
五、偏义副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六、固定向式
1.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2.孰与:与……相比,淮……? 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3.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4.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5.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6.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问。如:“何辞为”。
四、初步探究
1、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复述故事)。并为每一部分情节加上小标题。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讨论并明确:
第一部分(1-2段):宴会前。主要写了五件事:
[板书: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谢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三起三落:
[板书: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板书: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诛杀无伤]
小结: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开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可以说是一个动人完整的故事。
作业设计: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 活用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文言句式
2、思考题: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 复习旧课,检查文言知识掌握情况。(幻灯片展示,以练习的形式完成)
2、 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理念:《鸿门宴》上刘项双方演绎了一场明争暗斗,实际上也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在这场斗争中,作者将两大集团的人物一一对应,对笔者来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我们在分析热恩物形象时也应该把握住这种对应关系,作对比分析,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组 主帅:项羽PK 刘邦
提问:在主帅的对决中,双方各有怎样的表现?反映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谁将在对决中胜出?
要点提示:(1)项羽。
1、行为表现:无伤告密(大怒),决意伐刘--项伯说情(许诺),答应善遇--沛公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范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项伯翼蔽(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帐(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2、件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1、行为表现:为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张良代谢(周)。
②性格特点: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点评: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邦的表现要略胜-筹,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第二组 谋士:范增PK 张良
提问:对于双方阵营中的决策人物,二人在斗争中的表现如何?
要点提示:
(1)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够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叫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方面由于他的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饭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2)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止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切活功,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山召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点评:从智谋上来看,二人不相上下,但范增输在了项羽不采纳他的意见,更为致命的是他用错了想向庄,并让刘邦脱逃。
第三组: 武士:项庄PK 樊哙
提问:这组对决,谁的表现更为抢眼,形象更突出?
要点提示:
(1)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末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2)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人军门。能言善变,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点评:樊哙以绝对优势胜出。
第四组 内奸:项伯PK 曹无伤
提问: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伯,曹无伤这一组人物象形的?
望点提示:
(1)项伯。
讲哥们儿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人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真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公项庄拔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冀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2)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点评:曹无伤没有出场.一句台词也没有,投机未成反丢了小命,而项伯泄露军事机密,不但不受罚,反而在宴会上风光无限。项伯是项羽集团中唯一的胜出者,他的胜出只能对刘邦集团有利。
总结:通过四组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性格,同时不难发现。项羽集团除了项伯外,都是全面落于下风的,那么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不仅仅是项羽性格的悲剧。
三、美读
分角色朗读地3-6段,要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节奏,并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特别要注意刘邦和樊哙的语言。
四、质疑探究:
1、提问:“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
探究学习: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张良三次称刘邦为“大王”,前两次只有他自己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他们君臣同心,决心与项羽抗衡,站而胜之的雄心壮志。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是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逢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于不能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的部下面前,武士身份之虞。由这些称谓看来,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的身份尽力满足项羽自尊自大的心理。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由于工作繁忙,上完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完善。
李绍芹
【《鸿门宴》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原文+译文10-12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0篇08-02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采薇》 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2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31
高一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06-20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