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莫非渊明逐高位--由陶潜传中词语后代说起
高考关于文言阅读篇目的考查,意在推进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之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高考指挥棒的制约,追求高得分率的心理需求,使得各种文言史料的阅读训练题、考试题应运而生。选材命题人对被广泛发掘的文言史料能否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就成了一个特别让人关心的问题。
请看下面几则关于陶渊明的传记资料片段,分别包括原文言史料和当下可见的译文:
一、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宋书陶潜传》)
其译文:陶潜早年看不起官吏经常辞职,是因为自己的曾祖父在晋朝世代做宰相,他认为作为后代担任小官很屈辱;等到南朝高祖皇帝的基业壮大起来,就不愿再出来做官了。他所写的文章,都属上年月,义熙以前,都写晋朝的年号,从永初(南朝宋武帝年号)以来,只写甲子年等等而已。
二、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1、萧统《陶渊明传》2、宋本《陶潜集》)。
1、译文: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认为如果自己去当个小官是很丢脸的。尤其丢祖宗的脸。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2、译文: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认为如果自己去当个小官是很丢脸的。尤其丢祖宗的脸。自从宋高祖的王朝越加兴盛,他又不肯出仕了。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三、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2009《高考语文核按钮》文言阅读材料,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其译文: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四、甘肃兰州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及答案: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2分)(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其答案②: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五处翻译,几乎如出一辙,都在传递如下信息:陶渊明之辞官归隐,原来只是因为官位不高,俸禄不厚,区区小官太丢份儿!既如此,他与那些贪慕追逐高官厚禄的凡夫俗子何异!不知如此解读,有多少人可以欣然接受?如此翻译,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传播开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上述翻译造成了对陶渊明形象的极大歪曲与贬损,违背了历史的真实。究其原因,似乎都是受了传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故事的影响,而忽略了翻译该句需要具备的语境意识;忽略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构词上的根本区别,以至于对文中关键语“屈身后代”产生错误的理解,违背了文言翻译须遵循的“信”与“达”的原则;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在于对陶渊明缺少知人论世的认识。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构词上的根本差别在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后代”是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有两种解释:其一指“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其二指“后代的人,也指个人的子孙”。而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用于指“后代的人,也指个人的子孙”时多用“后”或“裔”。当它用双音节词表示这一意义时,遍查辞书,有以“后人”“苗裔”“后进”“后昆”“后类”“后生”“后嗣”“后胤”“苗裔”等代指,未见有用“后代”者。并且,古汉语辞书中未见收录“后代”这一词条。此处之“后代”当是两个单音节文言词,“后”即“后来的”、“后面的”;“代”即“朝代”。两词连用当解释为“后面的朝代”、“后一个朝代”,即《现代汉语词典》中“后代”一词的第一种解释。《古代汉语词典》与之相近的意义用“后世”一词。“屈身后代”应是“屈身于后代”的省略。全句应解释为“陶渊明自认为自己的曾祖、祖父曾经身为晋朝的宰辅重臣,把自己再屈身在后一个朝代(刘宋)做官视为耻辱”。认为陶渊明的耻辱感来自于官小位卑,屈居人下,从而丢了祖宗的脸,是完全错误的。
将几则材料加以比较,并结合上下语境考察,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请看《宋书陶潜传》该划线句前面一句:“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意即陶潜对于自己早年在晋朝几度为官又几度辞官不甚放在心上,并未将其看得与个人的品节操守、自身形象有太大关系。出于经济压力,“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是其出仕的主要原因。“不堪吏职”便率性任情,“ 自解归” (宋本《陶潜集》、《宋书陶潜传》、萧统《陶渊明传》均有记载)。《归去来兮辞》可资佐证:“彭泽去家百里”,“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遂“自免去职”。而彻底拒绝出仕,把是否为官特别当回事,是“自高祖王业渐隆” 之时。高祖即宋武帝刘裕。不仅拒仕,且其平生“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义熙”为晋皇帝年号,“永初”为刘宋皇帝年号,“唯云甲子而已”已充分 表明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个率性任真的人,还是一个在政治上有坚持的人。他分明是以晋遗民自居、拒绝承认以弑君犯上夺得天下的刘宋王朝的合法地位,更以做刘宋之臣为耻。“耻复屈身后代”是陶渊明能坚守并能安于为人之节操,在刘宋时能坚守并能安于晋遗民之政治节操的表现。从语意的连贯性上看,“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应是完整的一句,前半是因,后半为果。将“高祖王业渐隆”之时的选择与上文的“弱年”时的选择进行对比。
萧统《陶渊明传》、宋本《陶潜集》涉及该翻译语段的原文完全一致,前句“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强调渊明之妻能安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渊明志同道合的生活伴侣、强大的精神后盾, “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同样是她的选择。陶氏夫妇坚持的出仕与否的底线不是官位的高下,而是面对的是一个有道还是无道的王朝。宋本《陶潜集》第二段: “(潜)躬耕自 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 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陶渊明一反其随和真率之常态(“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对檀道济的馈赠及劝说皆“麾而去之”。贫病交加之中,粱肉之馈堪称雪中送炭,陶渊明何以如此严加拒绝?查阅《宋书檀道济传》发现,檀道济唯一一次任江州刺史应在宋元嘉三年协助宋文帝平定谢晦之后。真正触怒陶渊明的,当是檀道济对所处之宋世的评价:“今子生文明之世” ,并劝渊明“有道则 至”。檀氏之言行,大有为刘宋做说客之嫌疑。对檀氏的断然拒绝,即是对刘宋的断然拒绝。
《 晋书陶潜传》、《 宋书陶潜传》、《宋本陶潜集》、萧统《陶渊明传》均对王弘与陶渊明的殷勤结识及随后的相友相契有所描述。查阅《王弘传》发现,王弘为江州刺史也是在刘宋建国以后。是什么使陶渊明对他的态度有别于檀道济呢?细读之下发现,两者在陶渊明眼中的差别,如同贾宝玉眼中黛玉与宝钗、湘云之间的差别,王弘之结交陶渊明,纯粹是被陶氏的人品才华吸引,在陶氏面前,他不谈“仕途经济”之类。也正因此,陶渊明接受王弘馈赠毫无心理负担:“(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而要想做到知人论世,陶渊明的知交好友颜延之为其所作的《陶征士诔并序》就不容错过。该文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惟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是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品节的有力见证。颜《诔》评价陶渊明人品:“若乃巢、由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 巢、由、夷、皓均为古代著名隐士,不同在于巢、由之隐居不仕,只是由于本性高洁、澹泊名利,并无易代的背景,也没有遗民气节、蔑视新政权的意义;夷、皓尤其伯夷、叔齐,则具有易代的背景,和遗民气节、蔑视武力犯上之新政权的意义。颜氏将四者并提,意在表示陶渊明生平之隐居不仕,在东晋只是因为酷爱自由、澹泊名利,好比巢、由;宋以后则是体现遗民“峻节”、蔑视并不臣不仕刘宋新政权(“锱铢周汉”),好比夷、皓,尤其夷、齐(视新政权为无道),即 “耻复屈身后代”。
在该《诔》中,颜延之及陶渊明的生前友好给予陶渊明“靖节征士“之谥号,称其 “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关于“征士”一词,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人。陶渊明生于东晋,卒于宋元嘉四年,距晋灭亡已有九载。何以要称为”晋徵士”?对此,邓小军先生《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笺证》一文指出:“传统称征士为某朝征士,取决于两种情况:第一,征士生存年代是在某一朝代之内,曾被朝廷征辟,即径称为某朝征士。第二,征士生存年代跨旧新两个朝代,在旧新两个朝代皆曾被征辟,则称某朝征士实际是取决于其对某朝之认可。如征士对旧新两个朝代皆表认可,则冠以新朝之名称之。例如陶渊明、周续之皆经历晋宋两个朝代,皆在晋宋两个朝代被征辟,陶渊明认可晋,不认可宋,周续之则对晋宋两个朝代皆认可之,故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称陶渊明为‘晋征士’,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成伯璵《毛诗指说》称周续之为‘宋征士’”。 刘友益《书法》有云:“潜卒于宋,书晋何?潜始终晋人也。……潜心乎晋,则卒书晋。”“心乎晋”,从而拒于宋。“耻复屈身后代”之意不言自明。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云:“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如此贫贱不移的陶靖节,许之以“富贵”就肯折节而往并引以为荣?!
曹凌云
【莫非渊明逐高位--由陶潜传中词语后代说起】相关文章:
仲由(子路)09-20
从像作文和不像作文说起07-24
从考研究生说起--歧义说趣(网友来稿)09-13
由夏入秋的初一作文10-29
几个易混淆的词语05-13
由小飞蛾的呐喊引发的思考反思09-16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说课稿03-19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10-07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02-19
常见的谦恭词语(网友来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