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祝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
3、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2、对祥林嫂挣扎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当时的社会礼教对妇女是如何要求的。
2、如何理解祥林嫂的挣扎。
【教学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完成导学案。
2、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时间已近年底,声声爆竹送来阵阵钝响。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风雪中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只见她满头蓬松的白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目光呆滞。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就是祥林嫂(板书)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的著名的文学形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鲁迅的小说名篇《祝福》(板书),看看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研读讨论
1、祥林嫂有着怎样的不幸遭遇?
学生讨论,明确: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她是怎么死的?(从文中找出证据)
学生回答,明确:
证据:
①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③现在总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结论〗自杀!
3、她为何会自杀?是哪些人把她一步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
学生讨论,明确:
生活的孤苦无依,精神上的困惑迷茫
卫婆子 婆婆 大伯 鲁镇的人 柳妈
鲁四老爷 四婶 我
4、这些人都对祥林嫂有着怎样的影响(或怎负什么责任)?对这些人的做法又该怎样理解(或可以为他们作出怎样的辩护)?
学生讨论,明确:
人物 责任 辩护
卫婆子 和婆婆一起绑走并卖掉祥林嫂
婆婆
大伯
鲁镇人
柳妈
鲁四老爷
四婶
我
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人也并非大奸大恶之人,行为上最狠的就是婆婆,把她绑起来卖给贺老六;语言上最重的就算鲁四老爷了,他说祥林嫂是伤风败俗的人。
但是他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跟一个善良本份的祥林嫂过不去呢?祥林嫂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明确:
再嫁!
再嫁何罪之有?(违反了封建礼教)
由此可见,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害了祥林嫂。
三、合作探究
1、她在鲁家承受了高负荷的劳动,却倒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
一是她对生活要求低,二是可推知她原来的生活环境更糟糕。
2、面对这些遭遇,祥林嫂也作过一些挣扎,如逃出婆家、被逼再嫁时的出格的反抗、花钱捐门槛、对灵魂有无的疑虑等。有人说这是她对命运的抗争?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关于出逃:
正方:出逃婆家,是一种反抗。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人,她能出逃,说明她所受的压迫太厉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就像奴隶的“逝将去女”是一样,她逃离了原来的生活场所,也应理解为是一种反抗。
反方:祥林嫂的出逃是出自一种本能。从她初到鲁镇时的脸色黄中带黑可以看出她在婆家的生活状况,从她在鲁家承受了高负荷的劳动,却倒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要求很是低微。不堪忍受婆婆的非人的虐待,在婆婆家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所以她出逃了,这是一种连动物都有的本能。
②关于出格的反抗
正方:这是对命运的抗争。婆婆绑架并把她卖到深山,这并非祥林嫂本愿。所以她宁死不从,这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
反方:祥林嫂的反抗动机,就是出于对所谓贞节的一种保护。而封建的节烈观,正是封建礼教的核心。所以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
③关于花钱捐门槛
正方:花钱捐门槛,为的是不再被人歧视,能够挺直脊梁做人,这本身就是带有一种主动改变命运的动机。
反方:祥林嫂花钱捐门槛,是受柳妈封建迷信说法的蛊惑,而她对柳妈的说法深信不疑,本身就是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明证。她的这一行为也是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的。
④关于灵魂的有无:
正方: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说明她的怀疑精神--这本身就是对封建迷信的一种否定。
反方:对柳妈的说法她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她去捐了门槛;在她心里,鲁四老爷及其家人是具有权威的,所以四婶的一声断喝使她倍受打击。两种相左的迷信说法把她夹在中间使她迷惑疑虑--她不知道该相信谁才是。
她第二次到鲁镇时为什么反复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故事?为什么她死过两个丈夫却没有这么悲伤?
学生讨论,明确:
两个丈夫都是包办婚姻的结果,而儿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是她丈夫死后的唯一的精神寄托
4、电影中,祥林嫂捐了门槛,仍被禁止参与祭祀,于是拿刀怒砍土地庙门槛。这一情节的增添,你认为是否可取?
5、如果柳妈与祥林嫂异地而处之,那么她的结局会和祥林嫂一样吗?为什么?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遭遇不光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时代、社会造成的悲剧,祥林嫂的形象也具有一种典型性,她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而死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四、文本赏读
1、小说的情节安排方面有何特点?这样做有何好处?
情节 -- 内容 --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有关细节描写
眼睛描写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
②衣着描写
第一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第二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③脸色描写
第一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次到鲁家: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
捐了门槛仍不能祭祀:脸色灰黑
沦为乞丐: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似的
④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提问:为何作者不厌其烦地写?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⑤空碗描写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总结〗
描写眼睛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
描写衣着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描写脸色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
描写语言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
描写空碗 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
3、以“祝福”为题有何好处?能否改成“过年”?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迁移应用
找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它们对描写人物和热启动情节开展的作用。
【教后反思】
1、先学后教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本课是在教师有力督促下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后才进行教学活动的,从教学效果看,课堂容量较大,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2、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合作探究,在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合作意识。
3、从课堂的开展的进程方面来看,选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对很好地解读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从祥林嫂的遭遇入手,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她生存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理解了封建礼教杀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其它的一些环节就迎刃而解了。教过本文后,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确实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
4、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封建礼教的内容及它对祥林嫂们的迫害的程度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不足,对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局限。
5、从具体的教学流程上看,还有不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一些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的自学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然生成,所以有些地方斧痕较明显;再者,有时候为了教学进度,在学生讨论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匆忙转入下一环节。
非衣
【《祝福》教案设计 (高二必修二)】相关文章:
《我为什么而活着》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03
守财奴(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7-29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8-20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3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7
来生嫁给苏轼(人教版高二必修)07-10
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0
关于《杜甫传》的评价与赏析人教版高二必修06-19
《雨霖铃》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四)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