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深沉自省中的无限悲悯-----浅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我 作品赏析(人教版)
世人皆赞李白的不羁大气,东坡的豪迈豁达,钟书的睿智聪明,而我独赏鲁迅先生的深沉自省。一个人精神上的可贵在于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一个文学家的可贵在于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化为点横撇捺,哪怕只是只言片语,足以震憾世人的心灵。小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觉得自己应该去读,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阅读,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该有多么的无知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是带着一份当初就怀有的敬重和经过时间沉淀的冷静走进了他构造的文学世界。在反复品读之后,每每都会有惊喜。我终于认识到:先生也有一颗敏感的心,他笔下文字间的深刻不仅在于能够解剖特殊环境下的人性,而且对自身也有着毫不留情的鞭挞;他笔下文字中饱含的同情不仅留给了自己,同时也献给了广大的中国人。正是基于这种感性的情怀与理性的思考,他笔下的文字才会如此富有温度,提笔的初衷即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温情。
在先生的小说代表作《祝福》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准确地说是先生寄托在这一人物身上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人,当他回到鲁镇这个生他养他的故乡时,却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从身体到灵魂,从回来的那一刻开始算起,也不过是短短的三天,可是这种矛盾一下子就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故而在文中“我”两次提到“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可既然如此,“我”又为什么要回来呢?先生正是将“我”置于这样一种矛盾的思想中安排了出场,而更有意思的是“我”正是在举镇欢庆新年将至的“送灶”之夜回到了故乡,这样特殊的日子回来,先生一定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先生正是借“我“的眼睛,带领读者看到了鲁镇最热闹时的模样,可是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或许正是与这热闹相反的某种东西吧!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与矛盾,实在是发人深思。而古希腊悲剧告诉我们的是“合理与合理之间产生的冲突才是生活的真实,而这种冲突造成的悲剧往往是最残酷、最彻底的。”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观念,所以“我”回故乡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当“我”走访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之后,发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好一个“单是”,在这里,流逝的只有时间,改变的只有容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改变,历史前进的年轮似乎怎么也无法辗到这里,多么的悲哀!这简单的十四个字写出了鲁镇如一潭死水一样一尘未变的特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不乏沉重。这是一个封闭的小镇,人们的生活闭塞,人们的思想更加闭塞,在“我”离开了那么多年后,再次的归来也许只是带着一丝的希望,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它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这种由希望而绝望的巨大落差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内心的痛苦,故而在这样沉闷的氛围中“我”只想逃离。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的“我”,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我”,“我”的思乡,“我”的压抑,都是那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艰涩。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在矛盾中挣扎,在挣扎中继续矛盾。
故事似乎才刚刚开始,可当“我”见到祥林嫂之后,这种矛盾一下子变尖锐了,似乎马上就要爆发。“我”的神情,“我”的回答,无一不透露着我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当“我”认为“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时候,看着祥林嫂向我走过来,“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预备她来讨钱”,好一个“讨钱”,“我”心中的那一份人性中的绝情表露无疑,这一瞬间,早已没有了同乡间应该有的温情,哪怕只是一点点,原来“我”也只不过是这些被作者深深厌恶的鲁镇人中的一员,多么具有讽刺意味,此时,先生的那一份沉入骨髓的深刻自省也就显而易见了。当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后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我”自认为是为她着想的回答都让自己心虚,我的闪烁其词,我的模棱两可,正是我软弱与怕负责任的最好表现,这一下子就深入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中去了。有时候,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是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瞥不见一丝涟漪,以为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可以了无牵挂;可一旦春水吹皱,便一发不可收拾。先生用这样的一种人文情怀构建了这样一个故事,刻画了这样一群人物,其笔间凝聚的爱是深沉的,沉淀的情是真挚的。
先生的爱不仅给了所有的国人同胞,也留给了自己,所不同的是对自己灵魂的鞭挞要远胜过他人,故而肤浅的我得出一个结论:若要了解人世间所有的苦难,解剖的利刀应该前伸向自己,在痛里更能明白生活,在希望中才可以祭奠命运。
但芬芳
【深沉自省中的无限悲悯-----浅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我 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巴东三峡》作品赏析08-30
鳌园(陈祥书) 作品赏析07-29
鲁彦《听潮》原文作品赏析07-12
曲折有致 含蓄深沉--《为了忘却的纪念》赏析(网友来稿)08-08
春草散章读书笔记 作品赏析08-31
刘湛秋《雨的四季》作品赏析07-15
浅析环境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07-05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鉴赏(作品赏析)08-20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10-24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网友来稿)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