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的通透 (人教版高三 教学论文)
湖北当阳二高 李文忠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仅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高中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阅历有限,阅读可以构成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学生能从阅读中经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众多智慧语言,分享无数思考成果,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我校课题组很重视提高学生的素养,图书馆、阅览室长期对学生开放,每周上一堂阅读课。高中各学年度,我们除了重视课内阅读(语文读本)外,还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经典阅读、新闻阅读、时文阅读)来提高写作技能,真正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内(写作)的通透。
一、经典阅读与写作通透
经典阅读是个体生命建构自我灵魂、完成自我超越、提升生命境界的必经之途。这一年,我们的经典阅读重点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和《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等外国文学名著。
国学大师季羡林特别强调要读国学经典:“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流传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在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经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
《论语》让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恒久魅力。读《论语》,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其思想内容,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如何学习,让学生聆听圣人的谆谆教诲,接受灵魂的洗礼。
读完《论语》,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读<论语>有感》(扣住了奋斗、思考--当为时代青年的基本品质--这个关键之所在,其思维有着较强的时代敏锐性)《行动的力量》(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结合孔子的经典语录阐发行动的重要意义,给人以教益)等精彩的读书笔记。
读《三字经》,大都是放在早自习,每次用三分钟板书十来句,让学生摘抄,要求每人都备有摘抄本,两周一检查。让学生了解教育和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了解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懂得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并掌握其中的名人故事、名言典故,为写作积累素材,譬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三字经》的文意的理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孝悌信义等优秀品质。
作为“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的《弟子规》,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学生读后知道做人要懂得感恩,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要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增长人的德行,让学生明白立身处世的道理,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以及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学习它就是把圣人的教诲融入到生活中,落实到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并让其在作文中散发出这些光辉。
《大卫科波菲尔》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巴黎圣母院》将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伴着阅读量的加大,学生的思想日见深刻,逐渐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他们的作文也越来越有内涵。
二、新闻阅读与写作通透
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是“兽首拍卖”的相关新闻,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本学年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天下大事,积累新闻素材。此项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导入阶段,我们每周用15-2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周国内外大事,有时选取贴近生活、引人深思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三两例,进行素材点拨;有时只谈一件,根据情况导入新闻背景或相关新闻,让学生参与评论。这一阶段主要是习惯的养成。学生可备专用素材本或卡片,做好事件(或人物)和思考(或评论)的记载。
第二、积累阶段,则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让学生自行完成。我们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书报,如《半月谈》《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等。我们的收视课也随之展开,学生定期收看新闻类(“新闻联播”“新闻周刊”“面对面”等)、科普类等有意义的节目,并做好收视笔记。学生一周一议,教师一周一查。每两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积累成果。为节省时间,资源共享,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交流或补充自己的新闻事件或人物。要求无论谈及哪件要闻,都得附上评论。这样,学生在写作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阶段可以持续到学年结束的前一个月。
第三、做新闻盘点。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整理分类,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消化记忆,让这些素材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
这样一来,关注天下大事成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社会责任感随之加强了。同时,这些长期积累的材料也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素材丰富了,同学们写起文章来就不怕“无米之炊”了。
三、时文阅读与写作通透
这里说的“时文”,多半是精品美文,篇幅适中,非常适合我们课余时间极少的学生阅读。它们常常反映时代最强音,展现了当代人的追求,能让学生了解前沿,耳目一新。它们突出语言的文学性、感召力,充满诗意,适于学生记诵、摘抄。好的时文在给予学生思想教益和美感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感悟方式、思维方式,学习写作技巧,积累优美表达方式或语言,形成个性化的写作能力。
时文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多读常读,要求教师每天向学生推荐或者朗读一篇精美时文,学生每人必须拥有一种自己喜欢的读物,如《读写天地》《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特别关注》等等,还可以进行师生竞赛,相互传阅,相互交流,做好摘抄,做好笔记。让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让生命在阅读中得到升华,同学们在陶醉其中的同时汲取养料,为自己的写作服务,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语言素材、故事素材),掌握了多种写作技巧。
多年来,我校学生作文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汤曾傲(《印象.宁夏》),秦珊珊(《关于奔跑的比喻》)等同学多篇文章在华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语文组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作文指导先进单位”。
除此之外,我们语文课题组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辩论赛、演讲赛、征文赛、朗诵赛、专家报告会,别开生面,常开常新。开设大语文课堂,培养绿色校园文化,振兴阅读行动,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又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李文忠
【语文课外阅读与写作的通透 (高三 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写作教学反思06-17
高三语文上期教学总结10-28
语文高三教学总结07-25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10-05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6-13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7-16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总结09-30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01-08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最新10-26
【经典】高三语文教学总结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