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则其落也峻,满者其发也疾--《夏本纪》(节选)的蓄势技巧简析 (苏教版高二选修)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文有垫拽之法,所谓垫拽者,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动也,故垫之使高;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故拽之使满。”包世臣在这里说的垫拽艺术,是指在议论性的文章中为了使所说之理能够服人,必须垫高拽满,以加强论证的力量。
其实我国的史传作家们也早已谙熟此法,为了塑造出某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某鲜明的特征,常常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烘托,等到把文势推向顶端的时候,才正面亮出所要描绘的形象。这种垫高,犹如关闸蓄水,水位提高后,一打开闸门,水势就会更加凶猛;这种拽满,犹如射手把弓拉满,等力量积蓄足够之后,箭发出去就会更加强。课文《夏本纪》(节选)史家司马迁就充分运用蓄势的技巧,为人物张本,使得夏禹的形象血肉丰满,跃然于纸上。
一、气氛渲染。
为了表现夏禹治水所面临的困难之大,司马迁将人物安排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虽说,司马氏在这里运用的是极其简约的文字,叙写夏尧时代的洪水灾害,但是这个气氛还是渲染得很到位。读者从简约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当时灾害之严重。洪水用“滔天”来形容,可见受灾范围之广;用“浩浩”修饰,可见水势之大;用“怀山襄陵”来描述,可见破坏程度之重。总之,这场洪水灾害史无前例,怎样治理,谁人治理自然成了每一个读者心中的疑团。
二、人物对比。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总会积极应对,在四岳的推荐之下,夏鲧登场了,似乎人们悬着的心可以放了下来。本纪中,夏鲧是作为夏禹的陪衬出现的,四岳的举荐,可见夏鲧还是有才能,有口碑的。但是,夏鲧面对“浩浩怀山襄陵”的“鸿水”,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最后竟然因为“治水无状”,舜“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夏鲧的治水失败,不仅突显治水的艰难,同时又使人们的心悬了起来:洪水真的不能治理?能治,那何人能担当如此重任呢?
三、众人举荐。
百般无奈下,“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那么夏禹是否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呢?作为父亲的鲧都失败了,儿子夏禹能行吗?司马迁用众人的举荐,为读者解开这个心结“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好一个“皆曰”!区区二字,就把夏禹的众望所归写得淋漓尽致,真可谓“一字千均”!无怪乎鲁迅要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称赞《史记》。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对蓄势艺术做过这样的解释:“剧情的纠结必须逐场继长增高,发展到最高度时轻巧地一下解掉,要纠结的难结难分,把主题重重封裹,然后再说明真相,把秘密揭破”。司马迁正是这样,他“重重封裹”起能治水之人的秘密,等到情节“发展到最高度时轻轻地一下解掉”,“说明真相”,揭破“秘密”,让夏禹走进读者的视野。
从《夏本纪》(节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夏禹的出场三次蓄势:气氛渲染,凸显灾害之严重;夏鲧失败任务之艰巨;众人举荐,凸显众望所归。在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蓄势中,夏禹走到前台,最后他能不负众望,不仅完成治水重任,还使“天下於是太平治。”也就是意料中的事
踏浪的小足
【高则其落也峻,满者其发也疾--《夏本纪》节选的蓄势技巧简析 (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零分也能上大学?考生莫名其妙被录取10-12
《饮酒其五》教案优秀06-30
快乐的寒假周记其七10-11
各显其妙-记叙作文03-20
也谈《鸿门宴》情节的三起三落07-30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赏析10-13
游戏也刺激03-27
告别也美丽03-20
也的意思解释07-23
孩子也应尊重,社会也需教育作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