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词语、文常;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议论文体裁的特点,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理清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复习,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点拨,加深理解;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端正求知的 正确态度,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重点词语、文常的积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 学习多种论证方法,体会不同论述角度、不同论述语言、不同论述方法好处,会判断议论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三流程六步骤) 一、创设情景
看阅读提示,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及学习要求。
二、出示目标
1、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作家作品;
2、了解本单元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议论文的的相关知识点;
3、复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三、自主学习(20分钟)
浏览课本,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四、启发点拨
(一)、重点字词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怡情 傅彩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
怀古伤今 玄虚 渺茫 前仆后继 狡黠 诓骗 彷徨 脊梁
(二)、要点提示
篇名 作者 主要内容及中心 写作特色 重点语段
(重点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参看“阅读提示”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特色(有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的剖析) 6-9段
10-14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结合。2、通过古今比较论证当今世界需要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8-13段
谈读书 培根 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读书的 目的、方法和作用。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正反两方面的举例论证,平易简约的语言 题目的含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破立结合,多种论证方法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斥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驳斥的?
(三)、精彩语段阅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9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自古以来……的人”。你能各举一例吗?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底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5.“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样理解“虽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答案: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①毕升,李时珍②陈涉,戚继光③杜甫,关汉卿④法显,玄奘
3.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 ;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
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1)可以鼓舞斗志,增强民族自信心。
(2)赞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或赞扬那些有自信的中国人)
(3)批驳敌论点
(4)说明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或激励人们做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5.以偏概全
6.(1)他们的光辉照耀着历史,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2)所谓的正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7.(1)“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很多人的努力不为人所知道。
五、应用拓展
积累读书的格言警句。
六、总结反思
(注:其中三四五步在一节课中可多次应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任丽芳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必修一)】相关文章:
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初一05-31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1-08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教案10-10
第四单元《童年的歌》教案09-12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案08-15
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精练精测试题09-26
认数单元复习的教案06-1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0-0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09-08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