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学会联想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学会联想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而丰富灵活的联想能力是构建知识的重要成分。联想对于学生发散思维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学会联想,至关重要。
有些词语,如孤立地看,或许难以明白其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或许不能引起读者对其含义的关注,但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联想思考,情形就不同了。《祝福》中称带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卫老婆子为“中人”;祥林嫂被婆婆抢夺回去,“中人”卫老婆子向鲁家道歉:“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中人”旧谓为双方介绍买卖职业等并做个见证的人。在《祝福》里,“中人”表面上是介绍职业,实际上是介绍买卖。卫老婆子那“对不起主顾”的话,就是注脚,如果由“主顾”联想到“中人”,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鲁镇人的眼里,祥林嫂为什么被视为商品了呢?”
联想,有时候能帮助学生触及文章的底蕴。如《荷塘月色》在写到由蝉声和蛙声把“我”从“另一个世界里”拉回到现实里来时这样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学生读到这里,会觉得“我”在羡慕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如果联想到前文,“我”是为排遣“颇不宁静”的心情而独处“幽静的荷塘,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又怎么会心仪“热闹”呢?热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如果再联想到前文,“像今天晚上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就会发觉“热闹”在这里的实际意思是“自由”;树上的蝉和水里的蛙,想怎么样叫就怎么样叫,想叫多久就叫多久,不是很“自由”吗?但这种“自由”是蝉和蛙的,“我”什么“自由”也没有呀。至此,不独是“热闹”的真正含义可以明白了,就连“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含蓄的文眼的底蕴,也被揭示出来了。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应该是互相联系的。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一定的阅读知识和一定的人生阅历)后,在阅读中就有能力通过“联想”发现问题。
二、善于比较
毛泽东说过:“有比较才有辨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如果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段语段等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质疑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祝福》和《守财奴》中各有一对主仆:《祝福》中鲁四老爷和祥林嫂;《守财奴》中葛朗台和拿侬。学生可将前后出现的这两对主仆关系加以比较。葛朗台从女儿手中抢到金梳妆匣,拿侬当着主子的面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作为主子的葛朗台竟对女仆一针见血的指责毫不在意。试想假使换成《祝福》中的女仆祥林嫂对主子鲁四老爷讲半个“不”字,情形会是这样呢?为什么两者会如此不同?难道把亲生女儿的人生权利剥夺的一干二净的葛朗台真的会对女仆宽容吗?如果教师因势利导,把这两对主仆关系加以比较,就一定会对这两篇课文中的人物及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般来说,中学生通过“比较”提出问题,比通过“联想”提出问题要来的顺利,所以我们要多利用“比较”这一手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大胆假设
心理学上的“假设”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尝试性的思维过程,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假设”,是面对一种正确的语言现象,假设用另一种语言现象去取代,然后通过比较,证明面对的语言现象是正确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多此一举,但事实上能够激发学生研究语言现象的兴趣。
通过“假设”提出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假设不用“这个”
《纪念刘和珍君》有这样一句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吧!”假设不用“就”这个副词呢?这个词在某省高中毕业会考就出了个题要求解释,结果大多数考生茫然不知。如果阅读时能够提出假设不用“就”这个副词的问题,就会通过分析“就”这个副词的作用,表明“就”在这里做“仅仅”解释这个问题,就应该不算难题了。
2假设换用“那个”
《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书房里挂着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下联,如果是上联“品节详明德行坚定”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影响呢?《祝福》把表现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那个骨子里头的东西的上联“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是不外露的。而下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则能与本节文字前后关于鲁四老爷的“大骂其新党”和“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等既不“事理通达”又不“心气和平”的丑态相照应。
通过“假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一些问题,尤其是作文题目的审视上。作文题目往往加一个字,减一个字,换一个字,就改变了题眼,改变了题旨。学生通过“假设”审视题目,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不致于写得文不对题了。
四、抓非同寻常语言
读书不是一掠而过的学生,往往会首先在异乎寻常的语言现象上发现问题。《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孔乙己的死,为什么同时用上“大约”和“的确”这样互相矛盾的副词呢?活着的孔乙己在人们眼里不过是一个笑料;他死去,也只不能供人们取笑罢了。“的确”死了是事实,但是在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社会里,孔乙己“的确”死了,和“大约”死了自然不会有多大区别。如果学生理解了这对互相矛盾的词语,那么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就把握了。
克服一掠而过的读书习惯,自然可能在读书时提出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那些非同一般的词语,及时引导学生质疑,并且帮助学生释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逐步地提高。
叶圣陶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质疑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了多少疑问,而在于使学生养成无疑处质疑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在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同时,要重视设疑方法和释疑途径的引导,让学生的质疑更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释疑的方法更具科学性,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长路茫茫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04-14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04-14
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中心稿)04-14
授鱼与授渔--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
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
要重视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04-14
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04-14
学生课堂倾听能力的培养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