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人教版 教学论文)
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04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可以说,这是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优秀的对联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之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积极吸收热爱之。
学习《石壕吏》这一课时,开始不介绍作家,仅对“安史之乱”的史实作必要的交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板书对联:“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以引起学生的注目,形成悬念--何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待欣赏完课文后,才回头评价作家。也许不用平价,此对联已经高度的总结评价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总”和“仍”字上稍加点拨,学生们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对“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留下的空旷、寂寥和茫然画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诗人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可以不失时机的板书郭沫若先生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们的灵魂经受了洗礼,情操得到了陶冶。他们也许还不能说出许多大道理,但对作家,对《石壕吏》已经刻骨铭心了。
(二)恰当运用对联可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宿鸟对鸣虫”。讲语文课,我就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例:介绍《聊斋志异》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将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志异》的一幅对联先作介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虽仅有十六字,但对蒲松龄的创作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评价。上联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评价,指出“高人一等”,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处“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语“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讽刺更深刻。再如要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呐喊》、《彷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选用了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一幅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板书此联于黑板,进而围绕此联,提出质疑。陨星何意?呐喊、彷徨指什么?等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评析,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以此导入新课,别具一格,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景仰之情。这样有意识有目的的把文学作品与对联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三) 恰当运用对联可帮助同学了解古迹名胜,感悟先哲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古迹在很多古诗文里曾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古诗文时,我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如讲《出师表》一文,自然要论及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为此,我“带领”学生来到古隆中,品读杜甫题书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再到河南南阳武侯祠,欣赏清代顾嘉蘅的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两联一比较,诸葛亮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忠肝义胆,跃然纸上。身居一室之内,心游大江南北。这样通过对古迹名胜,人文景观,名人事迹的介绍,像导游一样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教学内容有了立体感,使他们从把握文章内容进入到自然审美形式,再由语言形式进入到内容美,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教育他们追求美好健康的人格。
(四)恰当的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恰当的不失时机的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能产生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起到积极的诱导效果。
现在的中学生,虽然也学习历史,但他们大多对以往历史知之甚少,对以往的生活、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更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凭自己掌握的历史材料泛泛而谈,学生是难于接受的。而有些对联却对过去的生活、历史上的名人做出了精确的概括,且形式短小,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实践证明,恰当的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提高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概括能力。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用对联介绍评价作家,必须甄别选择,切忌以偏概全,牵强附会。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细心谨慎选择,引用时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影响课文教学时间,更切忌兴之所到地旁征博引。对联,它只是一味药引子,用得恰当,画龙点睛;滥用,有卖弄、矫情之嫌,适得其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评价作家与分析作品的联语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难以分割的;并且撰联者的主观意愿,撰联时的心绪以及朝代等诸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联语所评价人物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所以教学中,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并非所有评价人物的联语都能运用,必须深思慎取,恰当运用,当用才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联语中未涉及课文内容的人、事、物一般不作深究,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育教学进程与质量;对一般性的史实材料只作必要的交代,让学生通过对联艺术更好的领会作品内容与艺术特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语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卢思彤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高一语文诗歌教学(教学论文)08-14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论文08-03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07-1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教师中心稿)05-29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教学课件的作用06-24
教学反思的作用05-16
教学反思的作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