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本人物传记的鉴赏第一学案 (高三)

时间:2024-09-22 13:11:2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的鉴赏(第一学案) (人教版高三)

 主备人:贺利萍   审核:     包科领导: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 2011年  月   日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的鉴赏(第一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提要钩玄,把握思路;审清题意,完成鉴赏。

3.学习黄遵宪“诚恳、坚贞、含忍”的交往策略,提高自身素养!

【考点说明】

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鉴赏评价 E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探究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使用说明】

1、用时30分钟左右,完成导学案。

2、深入思考,认真作答,独立完成,按时上交。

3、学完此导学案后,整理鉴赏的方法思路,写在导学案空白处。

一、厚积薄发   自主学习

阅读3+2第326页“知识清单”和327-328页“方法突破”的内容,了解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

我的积累:

二、合作探究    提升能力          A层同学总结鉴赏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来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

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2、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答: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3、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

① 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

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

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① 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

② 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观点三:要学会克制忍让。

①无论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

②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

③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

三、当堂检测

●下列是对传记《黄遵宪的外交活动》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我的感悟和收获:

四、课外阅读             

 钱学森的故事

 1929年夏,钱学森考入了仰慕已久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历来以“起点高,基础厚,要求高”的教学传统名闻天下,“求实学,务实业,苦干实干”是交大的一贯学风。交大上下“严”字当头,考80分的不算好学生,学校规定对重要课程的课文,必须熟读硬记,原原本本地背下来。这与北师大附中宽松的环境大相径庭。钱学森深深懂得“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十分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他自觉适应交大的学习氛围,刻苦努力,博学强记,以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毅力学好每门课,成绩都达到95分以上。一册《分析化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钱学森在回忆交大时,激动地说过:“交大教学严,要求高,我十分感谢老师们使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不尽的知识。”     

 1935年,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决定到欧美国家去深造。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在于经济技术的不发达,而日本的崛起则完全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经过考试,他取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他决定到美国学习飞机制造,因为这是一门中国没有的新兴工业技术。 

 1935年夏,钱学森告别父母,乘上美国“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启航美国。20天后登上了彼岸。 钱学森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这是一所名师荟萃,驰名全球的理工类学院,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院士都在这里执教,条件优越,环境幽雅,学风严谨,钱学森如愿以偿,似饥如渴,一年之后便以优异成绩获得航空系硕士学位。学工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飞机工厂实习与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但美国航空企业不欢迎中国人去,这是钱学森没有想到的。一个标榜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居然存在着如此的种族歧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钱学森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强盛的可贵。(待续)

 

贺利萍

【类文本人物传记的鉴赏第一学案 (高三)】相关文章: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08-11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通用10篇)06-09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06-17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9-28

《文本框的使用》教案08-03

《卡罗纳》文本赏析最新12-15

浅谈学案设计07-13

问路教学案09-09

学案教学反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