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肖培东
一、温州市二模看《论语》考题分析
乙
有人认为,在论及治国方针时,孔子说过“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如果统治者注重刑法、法制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能使国家强盛,天下有道,就能使百姓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有知耻之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下面是对我教的高三(8)班同学这道题的得分进行分析:
得0分--8人
得1分--18人
得2分--22人
得3分--1人
1、展示学生答案:
2分:不正确。孔子再说“刑罚不中”前,着重提出要先“正名”,只有名正,则言顺,则事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看出孔子在治国时认为统治者必须先正名,才能使国家昌盛。
1分:不正确,孔子提到刑罚中,不一定能使国家强盛,恰恰相反,会抑制国家的发展,孔子提倡的道德,对德、礼的要求,达到以礼治国,天下大同,则刑罚,法制就自然而然没用。
0分:正确。国家有刑罚的约束,人们就可以有法可依,依法行事,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没有则会大乱,因此只有社会安稳,才能构建大同社会,才能礼乐教化。
2、学生分析错误答案
3、师小结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4、出示班级满分答案:
3分:不正确,孔子说“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而这个之前孔子说的是必先正名的观点,另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充分表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德治”,而不是“法制”。
请章燕绅同学说说自己的答题想法和思路。
5、出示二模参考答案:
不正确。首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其次,“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再次,孔子的思想中没有“法制”观念,把“刑罚”等同于“法制”属于混淆概念。(结论1分,理由2分,写出任意2点得2分)
二、以二模试题为例分析
抓题干文本再现
1、“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选自《克己复礼》第13.13章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要义:要正名,
正名是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
由此得出答案:“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
2、治国方针属于“政治”板块--《为政以德》,2.3章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得出答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
补充:《〈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三、小结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
2、文本再现
3、规范答题(小论文式):
观点--分析--总结
四、牛刀小试
【杭州市二模】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4.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师生共同分析,再解答
2、出示答案评分:
答案: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是体现了“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五、实战演练
【2011年交流卷 诸暨中学】
乙
“十二五”计划建设提出,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这则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与孔子的“忠恕”观是否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一致。“忠”是指待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迏而达人。“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我为人人”就体现了“忠”的思想;“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律己、尊老爱幼”与“恕”的观点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尽心竭力,与人为善,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会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形成良性的“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11年交流卷 镇海中学】
乙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礼延伸出来,为礼服务的,礼教的最大作用是从行为到思想上给人一个框框,以维护统治稳定,其很多方面是甚至是违背仁义智信的。所以说儒家思想核心是礼。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礼”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理解是片面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不是“礼”,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仁延伸出来,为仁服务。“礼”是以区及与之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实际上是一种等级秩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但也保守的一面,后来的“三纲五常”就是有违背仁义智信的,但并非是孔子的初衷。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高三二轮复习教案范文03-06
生物高考复习教案04-25
【热门】生物高三二轮复习教案范文05-04
高考复习心得03-20
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09-03
战国之鲁国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10-2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计划,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计划11-04
《论语》教案09-15
《论语》教案11-03
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