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文体简介: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创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 所怙( ) 殁( ) 汴( )州 孥( ) 薨( ) 嗣( )位
殒( )生 奴婢( ) 窆( ) 尚飨( ) 颍 ( )水
二、文言知识总结
1-3段:通假字:时羞之奠 不幸早世
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 将成家而致汝
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 莫如西归 将成家而致汝
句式: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
4-9段:古今异义:虽然 志气日益微 几何不从汝而死
又可冀其成立邪 而齿牙动摇
词类活用:而视茫茫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毛血日益衰
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10-12段:通假字:敛不凭其棺
词类活用:吾力能改葬 长吾女与汝女 言又穷而情不可中
1、概括各段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凭吊十二郎”,但文章还写了一些其他内容,如祭文开头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后半部分又写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有什么作用?(分别作答:前部分、后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与一般的祭文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难似抑制的悲哀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 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 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 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 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各组句中均有“以”,其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 如不能守以终丧
B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C以求升斗之禄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则遂取以来 汝殁以六月二日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
(1) 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副词
1、 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 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 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 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本课收获:
赵文萱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02-19
读《祭十二郎文》(网友来稿)09-17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8-25
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谈(网友来稿)09-16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
导学案结题报告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