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咬文嚼字到锦上添花--谈文章的写作与修改 (人教版)
关键词:写作 修改 教学
论文摘要: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句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意即要改变几十年不变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从人文的角度入手来指导、要求、关注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培养作文批改的习惯。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一班作文一座山,压得师生气难喘。何年何月有尽头,不知上帝在哪边?” 是啊,当语文教师太辛苦了,最苦就苦在作文的批改,这绝非无病呻吟。你看,语文老师一般都有两个班的语文课,有的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像两个班一百多位学生,如果每周一篇作文,按周五工作制,每天务必批改作文二十多本。每本作文即使粗略地批改一下,也要用十多分钟,每天要用五、六个小时来批改作文。若每天再批一百多本其它作业,至少也要两个小时,除此以外,还要备课、上课,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于是,我们每天从课堂一下来,便不得不埋头办公桌上争分夺秒地批呀、改呀!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辛苦与学生的成绩一定成正比吗?非也。从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看到:老师每次把辛辛苦苦精批细改的作业发下去,学生关注的是分数或等级,好的分数,一笑了之。反之,便立即塞进书桌。至于老师的增删改动,旁批眉批,要求建议,学生很少去认真研究,更不用说作为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实,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学生的作文十有八九是徒劳无益。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句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一要求的提出,意即要改变几十年不变的传统作文教学,从人文的角度入手来指导、要求、关注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培养作文批改的习惯。一句话,作文主要是靠学生写出来,改出来的,并不是靠教师改出来的!但这并非否认了教师批改作文的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是显得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搞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激发写作欲望,我手写我心。
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这样的现实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方式是课堂作文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特别是遇到老师布置命题作文时,他们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就只能硬着头皮写。由于学生一时无法获取写作必需的基本素材,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搜集素材,组织素材,致使他们不得不胡编乱造,只是为完成写作而写作,凭空捏造,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空话,假话充斥满篇。这样的教学压制了他们的写作激情,使失去了写作兴趣,慢慢形成了见作文就怕,写作文就烦的消极情绪。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往往会发出“又要写作文了”的感慨。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减少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时我们就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类写作技巧的问题,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当我变换了思维角度,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下自己心中的思想,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经历……学生就会欢喜雀跃,写出来的文章也真实感人,生动有趣。如我班陈晨同学写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用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以“我”为中心的“自私鬼”形象;刘彤同学写的《谁的眼泪在飞》述说了父母在异地打工,留守少年寄宿生活的酸甜苦辣;张雨薇同学的《怎么爱你也不够》在母亲节给妈妈送上了一束沁人心脾的康乃馨……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不落俗套写新意。
当学生能用我手写我心后,我在教学中就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写出新意,做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作文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俗套。此外我注意启发学生如何拟题,因为好的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构思时思路开阔了,思维发散开了,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和人生感悟。如我班王威同学写的《成长糖葫芦--酸》文中道出了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快乐也许会在烦恼后,人不可能一辈子快乐,他总会有悲伤,但也不会永远悲伤,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生活中留下一个笑脸,,就像糖葫芦一样,躲在甜后的酸会突然在你享受甜后给你另一种酸酸的滋味。写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告诉我们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第三,打破常规,师生互动共评价。
好文章是学生修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而在我们传统作文教学中,常常是由老师全部包办了。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是挑了错别字改病句,有了总批不忘眉批,画圈、打杠,可谓精批细改。然而,教师如牛负重,气喘吁吁,学生却未必领情,自己绞尽脑汁的作文被改得“遍体鳞伤”,它们关心是那“命根”――分,有的甚至连错别字都熟视无睹。我们是劳而无功,学生的写作也就变成了劳而无获。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从“改”上下功夫,从而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学生自改作文一个从哪些具体内容入手呢?文章修改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但总的看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想内容的修改。主要是看主题是否明确、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真实、恰当、突出主题;二是表达形式的修改。主要是看结构层次是否严谨 、清楚,语言是否通顺、连贯、得体,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格式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等。学生自改作文,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生自改作文,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培养了自改能力,他将终生受益.学生自改作文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质量,也为我们减轻了负担。
当然,组织学生批改作文,我们老师要切实加以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不管是课堂纪律上,还是作文内容的批改上都要及时调控。
在实践中我摸索了以下几种评改方法:
1、全员互动,小组评价法。
八人为一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每个同学发一本作文,具体操作如下:
(1)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修改标点符号。
(2)画。以沙里淘金的精神掏出文中的美词美句,并用线画出。
(3)评。写评语,弃空话套话,主要谈自己阅读此文的感受。
(4)传。作文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由两位组长共同把关,选出两篇佳作。
(5)荐。即推荐佳作。每组推荐选出两篇优秀习作,由组长先说推荐理由,然后朗读原作。
这五步完成后,教师把组上推荐出的优秀习作进行确认、整理、指导,特别优秀的由教师推荐发表。在大家评议的基础上,选出较好的作文和有进步的作文,出版班级小报,并将佳作在教室板报粘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共同体验。
2、学生自评、互评对照式。
作文写好后,教师立刻把评分标准拿出来,然后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作文,先让学生对照评分标准给手中的作文打一个分数,然后同桌互换手中的作文,并互相打分,然后把分数写在小纸条上,不让对方看见,由课代表统一交给老师。老师马上统计分数差,分数差最大的作文立刻取出,并当堂宣读,让改这本作文的两位同学分别谈这篇文章的优缺点及给分原因。然后,让全班同学评议。最后同学们达成共识,重新给出分数。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文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叫好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3、鼓励后进式。
对班上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睁大眼睛找优点,用一两次作文批改时间,专门给他们的作文找优点,那怕是只有一小段、一句话、甚至是只有一个词用的好,都要大张旗鼓的表扬。让这些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他们的写作欲望。
4、开放式。即当堂宣读好中差三本作文,老师不作任何评价,让同学们当堂评论对作文的看法,老师适时点拨。
5、参照式。即老师修改一篇作文,然后指出这样改的理由,让同学们照着修改。
6、互谈体会。这是“互动”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时,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迷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通过互谈体会,达到了交流、互动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践中,我认为学生互评作文有四点优势:一是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二是学生互评作文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三是起到了以好促差、以差警好的作用;四是“解放”了教师,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写作。
最后,作文交到老师手里,教师如何“改” 才算是脱离了“曾经沧海”的窠臼呢?有两种做法可以尝试:
一是“重改”,也就是轮流改,一次批改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学生作文(其中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作文)以求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作文批改包括批和改两个方面。“批”即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及其原因,或者提出应思考的问题。批的范围较广,但重点多是思想内容,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批必须具有启发性、教育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而“改”则是对字、词、句、段的删、补、调、换,一般说来,“批”与“改”应结合起来,在作文讲评时,教师可根据所得材料进行整体、细致的讲评,全班同学对自己的作文就会有明确的认识、标准的评价,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求老师必须要有“咬文嚼字”的谨严态度。
二是“面改”,即当着学生的面批改,边讲边改,边启发边指导,让学生知道其中改和不改的原委,这样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会更加显著。另外还可以沟通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把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面改要有计划,每次面改一批,其中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作文,这样学生收获会更大,教师的劳动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批改时, 注意慎用“不”字,以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结构不合理”、“书写不规范”……好像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但是,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内容具体、选材恰当呢?学生看了批语,也还是不明白,写作积极性却已大受打击。我们为什么就不多指优点而少指缺点呢?多给学生一点自信鼓励呢?完全可以放下某一习作中选材不合理的不足,指出他文章构思精巧和语言富于表现力等优点。指出优点,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使正确的知识得到强化。当然,对习作中存在的缺点、问题也绝不能视而不见。教师可以用委婉含蓄的评语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而且作文的评语不需要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有不少老师在作文评语中力求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某一方面而使学生遭受损失。所以他们的评语从审题立意、篇章结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再到行文格式、字数要求等等,可谓详尽具体,苦口婆心。可这样做的效果呢?不言而喻。作文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作文课也不止这一节,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各个击破”呢?把太多的信息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学生理解和应用都成问题,即所谓“贪多嚼不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评语只针对主要方面,其它内容则通过旁批或直接修改来反映。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努力有方向,效果易检测,同时也使教师批改作文的效率大为提高。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评价中的一些尝试,其效果是较明显的,现在同学们不再害怕作文,还特别喜欢上评价作文。当然不足也是显见的,比如说对同学们作文的个别指导不够,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良莠不齐,在参与评价中难免出现偏差,但我认为,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会逐步改善。只要善于引导、善于启发,以咬文嚼字的谨严态度对待作文教学,对待文章的写作与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可以让作文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肖川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新体验作文》 李白坚
潘希望
【从咬文嚼字到锦上添花--谈文章的写作与修改 ()】相关文章:
史铁生:写作四谈05-12
咬文嚼字教案04-19
《咬文嚼字》全程教案03-09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10-03
热门写作雪初中文章01-07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10-21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08-13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09-19
最新写作:家乡的号子-高三文章09-07
说课稿:修改病句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