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麻雀音乐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麻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麻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麻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小麻雀外形、动作、神态的描述。
2.学习课文记叙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法,懂得散文写“物”最终还是为了写“人”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关心、同情。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文章寓意深刻、含蓄,应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形象入手,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3.依据“美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审美观点,力求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对于课文描绘的两个形象--“小麻雀”与“我”的特征获得较深感受。这一点,在指导朗读和组织讨论、启发思考、扼要讲解中渗透。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小麻雀的悲惨形象,“我”对小麻雀的同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板书课题)小麻雀在田野,在麦场,在房顶,在树梢,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十分活跃可爱。不过,老舍先生笔下的小麻雀可不是这样,它是一只受了伤、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可怜的小麻雀。那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只小麻雀呢?在小麻雀身上,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到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吧!
2.教师范读全篇课文。
3.要求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在这段课文中,作者对小麻雀的外形、动作、神态作了怎样的描写?
明确:
外形:刚长全了羽毛。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
动作: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跳一跳,可又停住,看着我。
神态:小黑豆似的眼睛带着点要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气。它的眼睛现出进退为难的神情。它的举动和表情露出了十分委屈和为难的样子。
(2)作者为什么两次描写小麻雀跳跳、停停、看着我的动作?从作者对小麻雀的各种描写中推想出它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
说明小麻雀想亲近我,又怕再次受到伤害,对人心有余悸;表现了小麻雀失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但还怀着活下去的欲望。
(3)“我正想把猫赶走,猫已经发现了小鸟,一扑把它擒住了。”作者描写猫捉小麻雀的动作,用了“扑”和“擒”两个动词,这两个动词用得怎么样?对于表现猫和小麻雀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方面突出了猫抓小麻雀时的出击快,动作迅猛敏捷,一方面也反衬了小麻雀的娇小无力,在猫的进攻面前毫无反抗能力。
(4)读完第1自然段后,你从中看到“我”对小麻雀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
“我”对小麻雀非常同情和关心。
文章中有的地方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直抒我的这种感情,如“我想到了,这是一只养熟的鸟……想到这里,我觉得很难过”;有的地方通过写“我”的行动,如“我想拿几颗饭粒诱它前来,可是又不敢离开它,怕小猫要来扑它。……我很快跑进厨房……我急忙向外院追去……”等来表现出“我”对小麻雀的同情和关心。
4.要求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段课文反反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睛?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学作品里描写人物的眼睛往往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心情。这里描写小麻雀的眼睛,也是为了表现小麻雀的心情。小麻雀是弱者的化身。作者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睛,表现出“我”对小麻雀命运的担心。
(2)“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一径在我心里睁着呢”“一径”在课文中作何解释?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径”,一直。这句话表明“我”一直挂记着小麻雀的命运。
5.朗读第3、4自然段,并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猫口余生的`小麻雀,从外形到神态起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
猫口余生的小麻雀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的样子已经使“我”难过到不忍再看第二眼。它已站不起来了,胸部几乎贴着地,像人肚痛极了蹲在地上的样子。身子蜷做一团,非常的矮。头低着,小嘴碰着地,眼睛愣着,只有那么一点活气。它已经不像是清醒的,只还有那么一点模模糊糊的希望,使它一动不动地等着生或等着死。
(2)“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大更黑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这段描写中的“愣”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说明了小麻雀的什么心理?这个“愣”字与课文前面的“我愣了一会儿,又赶紧地追了去”中的“愣”字含义一样吗?
明确:
描写小麻雀的眼神“愣着”,是呆呆的,失神的样子,表明小麻雀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任凭命运的安排。前面描写“我”“愣”了一会,是“停”了一会儿的意思。
(3)小麻雀被猫咬伤后,“已经站不起来,胸部几乎贴着地,像人肚痛极了蹲在地上的样子”“身子蜷做一团,非常的矮。”而“我”又说它“身上没有血”“确是没有受了多大的伤”。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如果不是,又怎样解释呢?
明确:
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小麻雀精神上受到的摧残,被吓得奄奄一息的。
(4)第4自然段中哪些话表现了小麻雀的精神状态与先前有所不同?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明确:
“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这表明小麻雀的精神状态与先前有所不同了,它在无力反抗的情形下,似乎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样的描写,透露出“我”对小麻雀的希望,希望它最终能勇敢起来。
6.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小麻雀这时的形态又有了些什么变化?
明确:
它愣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
(2)“身子长出来一些”,是针对前面哪句话说的?表明了什么?
明确:
是针对“身子蜷做一团,非常矮”一句说的,它说明小麻雀被救以后,心情得到放松。
(3)“头挂得更低”中的“挂”是什么含义?这句话(“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描写了小麻雀怎样的神态?表明了什么?
明确:
挂--垂。
可以理解为描写了小麻雀沉思的神态,说明小麻雀历经危难之后开始了思索。
(4)“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明白”前面为什么用“似乎”?
明确: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答案不一定追求一致。可参考以下几种:
①明白了弱小者是无法安排自己命运的。
②明白了眼前这个人是可以信赖的,但是不能只依靠别人的援救。
③明白了只有奋起抗争,才是一条求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
“似乎”在这里表示一种不确定的语气,因为“明白了一点什么了”是“我”从观察中得来的印象,不能十分确定,所以在“明白”之前用了“似乎”一词。
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作者对小麻雀外形、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到小麻雀是个弱者,它是一个不幸者的悲惨形象。我们知道,散文中描写“物”最终还是为了写人。那么,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呢?作者在小麻雀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思索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塑造小麻雀形象的深刻意义,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1.朗诵全文。
2.讨论问题。
(1)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小麻雀形象呢?
明确:
小麻雀代表了旧社会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小麻雀的内心活动,与剥削制度下受压迫、受损害的人们在无法抗拒的灾难中的心理状态极为相似。在旧中国,不是有许许多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者”吗?他们遭人欺凌,无力反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希望别人照顾,又不能获得实益。作者看到了小麻雀的遭际后,“浮想联翩”由“物”及“人”,见物生情,因而写物写人。
这篇文章写于30年代。作者自己曾这样说过:“因为自幼受过苦,受过压迫,愿意借题发挥,把心中怨气发泄出来。……我只写出我对他们(指受压迫者)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小麻雀》所要表达的就是作者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思想感情。
(2)怎样给全文划分段落?
明确:
①写一只脆惨情景。(第1自然段)
②写“我”追猫救雀。(第2自然段)
③写小麻雀意外脱险后的凄惨情景。(第3、4自然段)
④写小麻雀似乎有点醒悟。(最末一自然段)
(3)怎样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文章写了一只带伤的小麻雀又被猫咬伤的经过,抒发了作者同情弱小,关心爱护遭受灾难的小生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愿弱小者尽快觉醒,勇敢地站立起来,做自己命运主人的热切期望。
(4)这篇课文为什么如此感人?在写作方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
①细密入微的客观描写。
作者仔细观察了已受伤后的小麻雀,准确地把握了它的特征,并通过一系列的形态描写将它可怜的形象描绘出来,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心理。
②将主观情感渗透到客观形象的描写之中。
在整个描述的过程中,作者流露着怜悯、同情心理,这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渗透在对小麻雀形象的描绘之中,作品写的虽是小麻雀,却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3.要求学生各自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及写作上的优点。
布置作业
1.文中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神,将这些句子摘录出来,体会各自表现了小麻雀怎样的心情?
2.小作文。
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然后描写它的外形、动作、神态等,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最好能含有寓意。
小麻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继续学习看图示折纸的方法。
2、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的习惯和对折小麻雀的兴趣。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贴有小麻雀的挂图;正方形彩纸若干张;彩色笔每人一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好朋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挂图)
2、这些小麻雀都是用彩纸折成的,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折的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示,分析小麻雀的折法。
1、让孩子自己看图示,相互说说用的什么形状的纸,有几个步骤,哪一步比较难。
2、集体讨论。
三、引导幼儿看图示折纸,并尝试独立完成。
1、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的纸张看图示尝试不在别人的帮助下折小麻雀。(教师巡视,看看孩子独立折纸的能力。)
2、师:“哪些小朋友已经完成了?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是怎么折的,折给大家看一看。”(让会折的孩子到前面来示范)
3、师:“老师看到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完成,谁能告诉我,是哪一步难住你了呢?”(请个别不会折了的孩子说一说)
4、老师讲解幼儿认为难的步骤。
四、师生一起学折小麻雀,再次巩固折法。
1、师:“请小朋友们再拿一张彩纸和老师一起看图示折一折,比比谁折得又快又好。老师数“1、2、3”我们就一起开始,好吗?”(师生比赛折小麻雀)
2、表扬折得快又好的孩子,鼓励折得慢的孩子。
3、师:“小麻雀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有一双好看的大眼睛,请你们来帮帮忙,给小麻雀画上好看的眼睛吧。”(幼儿用水彩笔给小麻雀添画眼睛,鼓励孩子画出不一样的眼睛。)
五、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现在小麻雀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请小朋友们把折好的作品贴到老师画好的树上,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课幼儿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在孩子饶有兴趣的参与图示步骤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折纸有着很浓的兴趣,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折纸这个活动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几个能力差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孩子基本上能在老师少许的语言提示下完成,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很是欣慰。这次的图示比较简单,给了能力弱的孩子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但是对于强的孩子来说缺乏挑战性,在下次的活动中要稍加难度,循序渐进,争取在看图示折纸的这个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在折纸的区角中也可以提供难易程度不一的图示,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小麻雀教案】相关文章:
小麻雀教案03-04
《小麻雀》教案02-21
《小麻雀》教案范文03-19
小麻雀教案5篇07-30
《小麻雀》教案3篇08-01
《小麻雀》教案10篇08-01
《小麻雀》教案7篇07-27
【精品】小麻雀教案三篇12-29
【精华】小麻雀教案三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