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时间:2022-04-14 19:44: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立足文本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摘要: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在过去的文本教学中,文本教学就是课本教学,作文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好像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教师对文本的讲解仅限于知识的讲解,不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利用文本教学来指导作文。本文就如何把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阐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

立足文本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关键词:文本教学    作文教学   积累与借鉴

在我们的文本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文本阅读教学就是课本教学,作文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好像文本和作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的尴尬处境。而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的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同时让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到一定程度时,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作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以读促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厚积而后薄发正是我们文本学习的特点。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而我们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对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感叹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手头掌握了不少素材,可写起作文来却总感到干巴巴死气沉沉--有米也不会炊。这其实是对写作素材资源的占有与利用的问题。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依托文本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巧用写作资源,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只是,中学生毕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呢?将平时的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初中三年,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你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就是要激活写作思维,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

   一、积累。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俗语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总是以“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为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而是“笨妇难为有米之饮”,是为自己的肤浅作的一种无奈的狡辩。你对文本中的课文不加深入地理解,无法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写作材料的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回归文本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文本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平时通过课文(特别是“三大文体”)的学习,从中领悟一些写作章法和技巧,我们都要进行系统归纳,便于自己在写作中运用,以促进我们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这样看来,影响我们作文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有两点与文本有关。一是该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来装扮我们的作文;二是我们该如何借助一些属于作家创造层面上的一些技巧来改进我们的作文面貌。有了积累,才谈得上化用、采用。通过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样可以写出考场满分作文。

    二、借鉴。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有样学样,没样学世上”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实践证明: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借鉴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而对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鉴却是第一途径。

    本人非常重视范文的借鉴作用。我认为:言教与物教相比,物教永远胜于言教,所以才有“身教胜于言教”的真理。“物教人”是流传千古永不衰竭的一句教育名言。在作文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好文章,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并鼓励学生借鉴写作,马上就能产生突破性效果。对基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经验,不知所向,借鉴好文章就象跟着大人走路一样,克服了恐惧心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种借鉴,起到引路和“拐杖”的作用;对于毕业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几经摸索找不到出路,充满彷徨与迷惑,借鉴好文章就象在黑暗中见到阳光,一瞬间豁然开朗。这时的借鉴,除了能指引迷津,更多的作用是促进升华。

  立足文本,借鉴文本,能够快速提高自己。借鉴文本方法主要有三种:

1、“借思路”。 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质量。虽然作文一般要求有头有尾,逻辑清晰,前后照应,但由于作者写的事不一样,说的理不一样,或者表露的感情不一样,这就要求文章应该有其不同的体制。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使用。下面是一篇“借思路”的佳作:

人 与 路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吗?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很难养!”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的,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转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就像鹰要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沉沉的,你千叮万咛的嘱咐。身处异地,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于是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洗涤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地,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呢,俺现在多攒点,供她上大学!”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裁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已经凉了。我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冥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里的你……

    上文中加横线的内容就是借鉴于课文中著名诗篇《乡愁》的思路。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写作思路,使文章结构明晰,充分体现了借鉴的好处。

2、“借材料”。 我们说材料是靠积累的,这是事实。怎样才能充分理解材料、利用材料呢?一个十分有用的秘笈:“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有花的枝条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中,就是将文本中的材料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文的需要,在积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几样材料重新组合起来,写出你的文章。 

  在作文写作中,通过“借材料”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每年的中考中,都有大量因运用“移花接木”术取得满分的作文。这里不再举例。

   3、“借写法”。编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言语的品味,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读,而对于文本中蕴藏着的灵巧的结构,精妙的写作手法却往往忽略了。为此,我们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加强这方面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简而言之,就是“借写法”。

  比如,学习了《我的母亲》,我跟学生共同探究,在对课文第六、第七段的分析中,我们获得了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的知识:

  ⑴写作对象--人;

  ⑵写作中心--表现人的特点;

  ⑶写作方法--以事写人:

  ①、选择典型事例;  ②、点面结合:一句话写出特点→概述+详述;  ③、多角度表现人物,写出主人公同他人的关系,以反映他(她)多方面特点。

  还有,我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课文《口技》后,获得了关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知识:

  ⑴写作对象--人;

  ⑵写作中心--表现人的特点;

  ⑶写作方法--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①以人衬人;②以物衬人;③以景衬人。

 这样,慢慢地实践,我摸索出“探究写法→片段训练→连段成篇”的作文教学模式。即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获得写法知识,再通过片段强化训练,最后课外自主连段成篇。这个训练的媒介,便是“片段”。一是片段意思相对完整,二是片段在文章中相对独立,三是片段比较简短,能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训练,四是训练完了可以马上反馈,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比如,我在训练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时,在探究文本获得写法知识后,马上进行片段训练。先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熟悉的并且特点鲜明的一个人物,然后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人物的特点。再用诸如“平日里”“有时”“总是”等词语来概述能反映人物这一特点的事情,接着,要求学生运用一件具体的事情(时间、地点、人物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清楚)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经过“说特点”、“概述”、“详述”三个环节的训练,再经过整合,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写作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借写法”片段训练可以集中精力,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的定格训练,掌握一点,磨透一点。每次突破一点,三年下来,收获一定不小。

   三、化“我”入文。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题思想的归纳等;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譬如,我在教《祝福》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整合对他(她)的感受撰写成文,结果学生写出了以下如《我是“可恶”,“然而”……》《谁给我祝福》《我真傻,真的》《“我”是我》一类精彩的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但依托文本才是出发点。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就能找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杜桂明

【立足文本教学,激发写作兴趣】相关文章:

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网友来稿)04-14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网友来稿)04-14

从激发兴趣开始04-14

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巩固(网友来稿)04-14

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04-14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谈写作素质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网友来稿)04-14

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教师中心稿)04-14

激发兴趣提高素质04-14

多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