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反题正作立意妙 (人教版)
所谓“反题正作”,是指写作中所给的材料或题目,依照惯例应该表达反面的意见,但在写作中却独辟蹊径,从正面的方向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反题正作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运用反题正作的方法,立意往往具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那么,在作文中如何做到反题正作呢?我以为不妨做到以下三点:
1.唱反调。在寓言、童话、神话以及历史故事中,有许多人们所熟知的“反面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贬斥批判,人们借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如果从反面或另一个侧面来看问题,我们却往往会发现这些“反面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其“合理性”,因此我们不妨唱唱反调。如因为滥竽充数而被人嘲笑了上千年的南郭先生,如果你能从他不“占着茅坑不拉屎”,主动退居二线,也不与领导计较“功劳与苦劳”这些方面考虑,会发现他也有可怜与可爱之处,为他的不公正遭遇喊喊冤,肯定会让人觉得颇有意思。再如“阿Q精神”是国民软弱性的代名词,几十年人们已是下了定论。然而阿Q爽直真诚,是爱是恨绝不含糊,宁肯演出“恋爱悲剧”或惨遭毒打,也不像许多现代文明人那样当面竖大拇指背后吐唾沫,脸上一堆笑怀里一把刀。从这一点上说,人该有点“阿Q精神”。
2.换眼光。寓言也好,童话也好,大都是在很久以前写成的,它们或在某一方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或以今天的眼光来重新打量,反倒能看出一些新意。如“杞人忧天”这个故事,一般都认为是贬义,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但如果从臭氧层空洞,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太空军备竞赛等方面来看,这位忧天的“杞人”倒成了先知先觉者,成了太空环保方面的先驱。又如“班门弄斧”历来被视为才疏学浅而不自量力,好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的代名词,显然是个贬义词,久成定论(有时也用于有本事人的自谦)。班门弄斧者一直为世人所不齿。若打破传统的意识和观念,从虚心学艺的积极角度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立意,若能言之成理,岂不富有新意?要虚心学艺,不到“班门”何以能识名师?有技艺者不“班门弄斧”何以显示自己的本领?怎能得到名师的认可,从而登堂入室,得以在“班门”深造,使自己的本领更加博大精深?这样的立意一反传统看法,令人耳目一新,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3.究本源。我们还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追究其本源,推翻历史定论。如“东施效颦”是否定东施的做作,我们若从东施效颦的动机去思考,就会产生新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能有自知之明,自知其丑,便借鉴别人优美的举止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勇于完善自己的壮举有何错?又如“狐假虎威”中的“狐”历来是受贬的对象,我们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老虎身上,如果老虎不假狐狸示威,狐狸断然不会招摇过市,也不会落得个狡猾奸诈的千古臭名。再如柳宗元的“黔之驴”一般是贬义词,讽刺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的“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进行追究,指出驴“喉断,肉食”的悲惨遭遇的直接负责人是那位“好事者”。倘若好事能“物尽其用”,可怜的驴也不会魂断山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反题正作的立论要经得起推敲。反题正作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
追忆
【反题正作立意妙 ()】相关文章:
《看看谁的主意妙》说课稿02-19
篇篇个性皆有,立意各有不同(网友来稿)07-25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教案02-19
《碛中作》教案02-19
各显其妙-记叙作文03-20
《看看谁的主意妙》说课稿(必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