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的留白策略 (人教版)
语文课堂的留白策略
在国画里,有一个词语叫做“留白”,意思是说把好的事情或想表达的事物挤满画面不见得就好,有时候留些空白反而更能表现意境,也更有味道。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功夫在讲外,意境也在讲外,意犹未尽、悠然而止也应该是语文教师常常使用的手法,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可以称做语文课堂上的留白。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如果把所有的探究要素全部设计精巧,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就会过于狭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得以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知识探究中有意“留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少分析多倾听,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美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一首精美的小诗,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知道,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分析无疑已成多余。
例如,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在分析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并与命运顽强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时,我没有过多去讲解去分析,而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倾听大音乐家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去感受大音乐家与厄运搏击的非凡人生信念。学生们当时沉浸在震撼人心的乐曲中久久不能自拔。从那一个个深沉的眼神中,从那一个个起伏的胸脯上,从那一双双不约而同举起的小手上,我知道他们通过听读懂了贝多芬。所以我只是轻轻地问道:“你听出了什么?”他们有的说:“老师,我眼前仿佛呈现了贝多芬整夜练琴的情景”;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贝多芬手下迸发出的刚劲有力、饱含内在热情的音乐旋律”;有的说:“我觉得它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像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时而似潺潺小溪,淙淙流淌。这一切就象人的一生一样,有困难重重之时,也有一帆风顺之时。”……我把准备好的总结成文的所谓标准答案咽回了肚子。于是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我和他们又一次聆听了大师的“教诲”。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还在谈论贝多芬的伟大。
这是一个充满“空白”之美的精彩片段,学生的发言精彩而深刻,这是无意中的一段“留白”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二、话到嘴边留三分,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构建。
语文教师不要急着把自己所谓高深的学问一古脑儿兜售给学生。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用帮助学生解决多少问题来衡量,而应该看它是否引出了有趣、有益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充分想像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讲授说明文说明方法的知识时,我结合课文《向沙漠进军》,只对其中某一种作详细分析,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学生必然会在自学中形成系统的认识。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三、提出问题停一停,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根本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优秀生在尽情挥洒,大多资质平平者在“隔岸观火”。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尤其是所谓的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智者滔滔不绝,庸者洗耳恭听。时间一到,老师一声令下:停,我们开始回答问题。至于这个问题学生探讨到何种程度,何种深度,对文章的理解有多大作用,老师不得而知。这种所谓的自主合作形式充其量只是走过程而已。
韴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寂静,让学生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频繁的问答,难以达到对话的最佳境界,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课程、文本、课堂、思维……都有许多“留白”,给不可预测的事件留下展开的契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听到学生滴水不漏的回答,于是一堂课你问我答看似严谨,如行云流水,但究竟能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值得探讨。
四、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的热情燃起来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看题目,通过题目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罗布泊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罗布泊以前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称为仙湖?”“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于是我“乘胜追击”,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谁最快找到答案。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所以不一会儿,就举起了一片小树林似的小手。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空白内容,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追忆
【语文课堂的留白策略 ()】相关文章:
留白高二作文07-01
语文课堂教案09-28
语文学习的策略指导与指导策略10-14
留部申请书01-10
《倒推策略》说课稿08-05
数学策略教案09-1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2-25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7-0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