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清华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吗?
昨天正在网上浏览新闻时,突然,一条《清华选拔290名学生重点培养,称必获诺贝尔奖》的标题跃入了我的眼帘。好家伙,清华要问鼎诺贝尔奖了,如此远大的志向,我如果不支持一下,岂不是显得本人太不爱国了吗?赶紧点开新闻阅读,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4月14日下午,“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在清华学堂前举行,这座清华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将成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专用教学场所。原来,国家此前已经批准清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这次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载体,分别建立六个清华学堂班,现已有290名优秀学生入选。清华为此专设了“清华学堂首席教授”和“清华学堂项目主任”,聘请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原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原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泉水等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者分别担任首席教授。(2011年4月15日《新京报》)
二百多名优秀的学生,大师云集的师资队伍,看来清华此番是下了血本,对诺贝尔奖是志在必得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因此就乐观地预测:入选“学堂计划”的学生中,在未来肯定会出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对朱院士的预测,我主观上愿意十二万分的相信。想想吧,如果真得能从清华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那会让我们中华民族多么地扬眉吐气啊!半个世纪多中国大陆无一人获奖的奇耻大辱将从此得以洗刷干净。
然而,这只是朱院士乐观的预测,是一种一厢情愿,更是一种自作多情,清华真的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吗?我看很难很难。
先说清华的这个“学堂计划”,原本就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只不过是秉承教育部的旨意,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一项任务而已。早在2009年,教育部一项代号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就已悄然实施,这是一项试图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心结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北大清华等国内11所名校已经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据悉,这一计划要从世界各地通过中央专项资金高薪聘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来实施教学。据透露,那一年入围高校共招收500名,这项计划的总规模是2000名左右。(2009年11月25日《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如今老话重提,难道真的就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吗?我看连清华校方也没有多大把握。这可从为什么会选择在2011年4月14日14时举行‘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上看出来,袁(驷)副校长说,这是“试一试”,取自谐音。好个“试一试”,正可从中看出清华的内心空虚、六神无主。这样“试一试”就能试出诺贝尔奖得主来,诺贝尔奖早叫我们试到手了,还用日理万机的教育部在这儿大动干戈兴师动众吗?还用中国人民望眼欲穿地等待六十多年吗?
清华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并不是由于我们中国人天生蠢笨,其实,中国人的聪明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然而,本土中国人就是获不了诺贝尔奖,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教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只要翻翻那些获了诺贝尔奖的华裔得主的履历就可知道,他们要么受的是西方教育,要么就是在民国时期接受的教育,没有一个是新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民国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人才济济。而中国近六十年来的教育,取得的成就虽然让世人瞩目,但失败的一面同样令世人侧目。从苏联抄袭过来的教育方针,导致了今天的中国教育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怪兽。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教育是全世界最无聊最无用的教育,它所用来教育学生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得主朱棣文曾直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这也是我在中国学生身上发现的不足的地方。”可惜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让学生“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而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容器”,拼命“往里填东西”。因此我们的教育自小就把孩子们培养成应试教育的工具,孩子们从“学生”变为“考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考试之时才能想到学习,孩子们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被抑制被扼杀。同样可怕的是,中国的学生在这种近乎畸形而矛盾的教育体制下被灌溉了许多子虚乌有的荒唐内容,教材里的许多事迹被陆续揭发是捏造出来的,用这些假的东西为的是塑造一些人、一些精神,以图教会孩子们盲从“英雄人物”。整个中国教育体系,没有一种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使中国的孩子们越读书越迷茫,以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随着教育工具化、教育金钱化的甚嚣尘上,各级学校随之成了一条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十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
当然,我不知道入选清华学堂班的290名优秀学生是不是“合格的废品”,但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在教育荒漠化已成燎原之势的今天,即使有一些不“合格的废品”之幼苗,难道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吗?
诺贝尔奖的精神,突出强调的是创新;诺贝尔奖考量的标准,是要超越前人而有益于今人。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只会玩弄一些改革的花样以欺世盗名,根本无法创造出真正的教育平台,让孩子们去创新去发展。局限于政治,束缚于国情,中国的教育只能井底观天地自得其乐着,何时走向寰球世界还是一个未知数。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想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来,岂不是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吗?
【清华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吗?】相关文章:
诺贝尔说课稿01-11
《小诺贝尔》教学反思07-30
考试倒数却获诺贝尔奖的启示08-08
诺贝尔文学奖怎么来评08-22
装修清包工合同05-29
工程清包工合同02-03
劳务清包合同04-07
装修清包工合同(经典)06-22
劳务清包合同08-24
什么样的神童在清华读诺贝尔班?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