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通假字
1)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 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 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4、虚词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2.齐读全段。
3.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4.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接着孟子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齐读“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避也”。
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所以“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
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在遇到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宁愿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
教师小结:以上为第一段的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同学们再往下看:
8、(1)“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2)“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
(3)“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两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 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
教师小结:以上为本段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第三步是因果分析。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无丧耳”的结论。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二、齐读第二段。
三.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
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
教师:第二段以生活中的实例论证。虽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但施予者如果态度轻蔑无礼,那么甚至连乞丐也会拒绝接受的。说明人虽饥饿而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
2.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 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这些应当“可以止”。
5、提问:“本心” 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前面所说的“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8.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篇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鱼我所欲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学教案设计05-07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09-27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10-11
《鱼我所欲也》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09-03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2-12
《鱼我所欲也》教案05-23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6-29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