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三)
马说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道理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只因他的鉴别马匹技艺精湛,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他的原名。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马。于是伯乐就巡游列国,辛苦倍至,仍旧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就在伯乐返回的途中,发现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步履维艰。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千里马见伯乐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马。伯乐花重金将此马买下。牵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见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认为伯乐是在愚弄他。伯乐急忙解释: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这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喂养它,并让他拉盐车,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后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乐的话,这匹马后来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听完故事不经让我们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马能够被伯乐识别,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马因未被发现而终身拉着盐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看韩愈是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回答:对,就是周敦颐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自己洁身自好品性的《爱莲说》。
2、作者简介 (大家对汉语又有多少了解呢?我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展示重点字词,要求同学们参照注释弄清其读音及含义。先讨论之后提问。(2分钟)
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提问:谈论关于马的什么?有什么观点?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解释重点虚词: 而 故虽 于 之 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请几个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
(4)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探究的方式)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着重“食”的读音 虚词:或 其 是 虽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思考巩固:
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换过来好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啊?)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注重“策”“之”)以 道 、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1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布置作业:
1课下自己整理下我们学习的诗词虚词及其解释。注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整理。(针对全文)
2背诵全文并默写。
板书: 马说 韩愈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 策之不以其道 祗 辱 骈 槽
执策而临之 枥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提问多个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二、提问的形式:让同学们概括一二三段段意,一方面再次熟悉课文,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理解。
概括段意: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三、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四、展示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
1、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思考1:看过了本篇的写作背景,想一想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思考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
思考3:“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导出:托物寓意手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寻找“也”字:也,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至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在句中表暂时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1、不以千里称也:说明千里马埋没的原因及情形,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其无限痛惜的感情
2、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揭示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步步紧逼用反诘句“其真无马也?”将其愤怒谴责感情发展到高潮。
3、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方式,将真无马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用邪轻轻带过,而不知马用也收住,綦江润由作者的痛切之感,表达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展示了解不说下去之意,作者故作顿笔,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对千里马的带来的难堪后果
五、先找同学来朗读更有感情的朗读。 齐读课文
六、读课文,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三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 做练习: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 翻译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八、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李伊乔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必修三)】相关文章:
关于《马说》教学设计10-22
课文《马说》教学教案优秀12-09
马说语文教学教案02-20
《马说》教案08-28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24
《马说》经典教案09-13
《马说》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