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正确理解本文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味感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之情。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正确理解文中“精神的虐杀”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鲁迅深刻的自省精神。
2、理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亲情。
3、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质疑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都放过风筝吧,说说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吧。那么你们想知道文学大师鲁迅小时候有关风筝的经历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师:分别以“我”和小兄弟的角度,概述这篇散文写了什么事?你觉得“我”和小兄弟分别是怎么样的人?
哥哥:嫌恶--虐杀--醒悟--补过
弟弟:酷爱--偷做--绝望--忘却
三、研读课文
1、细读课文,研究人物形象
(1)找出描写小兄弟的有关语句,说说作者笔下的“小兄弟”是个怎样的形象?(看风筝、做风筝、忘却)
生:体弱多病,爱玩风筝,聪明肯动脑筋,听命于长兄,甘受虐杀。
小问题:
① 第3段写到弟弟对于看风筝的痴迷程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隐含对小兄弟的同情,反衬出对自己后来的行为的深深自责、愧疚。
② 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为什么会“惊惶”?也就是说,面对哥哥如此粗暴的行为,为什么弟弟当时没有反抗?想像一下小兄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生:弟弟也认为兄长的行径合情合理,并不认为是被虐杀。当时处于长兄的管束之下,心情紧张、害怕,认为自己是犯了错误,理应受罚。
③ 对于哥哥当年如此野蛮的行径,小兄弟后来为什么全然忘却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学完全文后再来研究。
(2)找找描写“我”的有关语句,“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粗暴、蛮横,以长兄自居,严格管束弟弟,爱弟弟,但受思想观念限制,虐杀弟弟天性,但有自省精神。
小问题:
① “我”对弟弟看风筝、做风筝的行为采取怎样的态度?
生:笑柄、可鄙、反对、制止(伸、抓、掷、踏)
② 作者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因什么而开始转变?
生: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③ 作者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生:之前作者一直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并没有错,看到这本书后思想发生转变,内心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
④ “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
生:指“我”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有次发现他偷做风筝,蛮横地把他将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⑤ “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眼中,怎样才算是“有出息的人”?
(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应严格管束弟弟,想让弟弟成为有出息的人。读书,考取功名。
⑥ 为什么“我”把放风筝看做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样的想法从何而来?)
师(点拨):这里要联系一下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传统的封建思想的熏陶,思想受到毒害,认为只有考取功名才算有出息,因此才做出这样的事。所以说,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⑦ 如何理解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生:“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过去受落后观念的影响,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自己的行径实在是一种“精神的虐杀”行为。
⑧ 当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联系本文写作时间:1925年)
生:说明作者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自省的人。
师:《风筝》写于1925年1月,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那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同时代还写了哪些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⑨“我”想了几种补过的方法?后来补过了没有?为什么?
生:2种方法,没有补过,因为弟弟已经全然忘记了此事。
第二课时
一、 精读品析
1、小兄弟还记得这件事吗?为什么?
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他也认为放风筝的游戏是不正当的,兄长的管束合情合理,自认该罚。
2、对于小兄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作者感到轻松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不抗争的麻木态度,使作者感到更加深刻的悲哀,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麻木心态才使得虐杀者恣意妄为。
3、如果你是弟弟,你会对当年哥哥的行为会采取什么态度?
4、如果你是哥哥,你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5、你觉得“我”爱弟弟吗?为什么?
生:哥哥是爱弟弟的,他本意是想让弟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只是因为受封建落后观念的影响,方法上有偏差。
6、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应正确认识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省精神)
二、再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齐读1-2段,思考:
①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联系下一段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语句)
生: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作者“惊异”于北京竟在 “灰黑色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这样的季节里放起风筝来,又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且这一幕永远无法弥补,所以感到悲哀。
② 怎样理解“四面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这里的“春天”特指作者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到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因而觉得“就在这天空中荡漾开了”。
2、齐读11-12段,思考:
① 如何理解“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无可把握”?
生:“我”原本想讨弟弟的宽恕,弥补他内心的沉重感,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毫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无法弥补而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
②“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体现出“我”怎样的感情?
生:“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被虐杀者的不自知,使得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种悲哀使人不寒而栗。
三、思想感情
师:从对自己、对小兄弟、对社会三个层面,说说本文的思想感情?
生:对自己:自省精神;对小兄弟:手足之情;对社会:扼杀人的精神而感到悲哀。
四、拓展延伸
师:你是菲的经历?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Miss朱
【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9-21
《风筝》的教案设计08-2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秋颂》教学设计09-10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11-16
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教案教学设计10-16
七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 教案教学设计10-2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09-28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案教学设计06-19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