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及其使用 (八年级必修一)

时间:2022-04-14 19:29: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及其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及其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泾川县党原中学           马彩琴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教学需要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不了解李白当时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独坐敬亭山》中诗人那“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那份相知;不了解杜甫的坎坷遭遇和艺术追求,就很难体会出《月夜》“独看”写尽了天下离人的悲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有必要联系当时的一些背景资料,打开当时的年代之窗,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能读懂诗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的灵性,领悟作者的人生,洞悉当时社会百态。

古诗词教学中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因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作者独特的内心 情感和思想认识,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时代背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情满于心。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际遇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才成就了诗歌国度的异彩纷呈。

     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诗歌教学一旦脱离背景性资料或把握不到位,必将影响对整首诗的认识和理解,更无从谈起准确理解其间所散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的重点是对诗歌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一节课就四十分钟,如何处理背景资料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呢?我觉得标准就是为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旨服务。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把作者信息、时代背景当作红花,而要将其当作古诗教学的绿叶,始终为诗歌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服务。

在处理作者信息时,采取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和教师课上强调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课上处理能简则简,明确诗人字号、派别风格及诗歌创作重要信息即可,不可面面俱到。譬如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

      诗歌的时代背景,适当取舍。依据古诗所表达感情和疏通诗句意思的需要,教师设计教案时很容易作出对历史背景的选择。如:了解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杜甫在《春望》中所表现的萧条的景象和悲凉的心情;了解了宋朝历史后,就容易理解陆游在《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的宿愿。结合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为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旨服务,点到即可。

     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些艺术文化的传统教师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但处理时要准确把握,只可锦上添花,而不能画蛇添足。

    总之, 资料信息极大丰富,使我们的诗歌教学如虎添翼,但面对浩瀚的资源,诗歌教学背景资料如何取舍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取舍不当,绿叶变成了红花,喧宾夺主;取舍得当,鼓瑟和鸣,会给诗歌教学创造极佳的氛围。我的原则就是背景资料要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主旨而服务。

 

 

马飞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背景资料及其使用 (八年级必修一)】相关文章:

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人教版高三必修)04-14

《再别康桥》背景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04-14

叠字使用例谈(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04-14

背景(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04-1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04-14

浅谈板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人教版)04-14

《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四)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