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初探

时间:2024-09-23 16:07: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初探

王冰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传统认识的再认识,从小说中的其它的农民形象、猪八戒那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以及传统上所认为的猪八戒缺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说明《西游记》中的那个被大多数所认可为“农民”特征的猪八戒,原来是一个具有封建社会晚期市井游民特征的形象,他所代表的是由农民向市民过渡时期的一个形象,在今天我们中国的现实情况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认识意义。

在我国古代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塑造的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最能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师徒四人中的大师兄孙悟空了,其他的三个人物也就没有孙悟空那么吸引大众的目光了。猪八戒在大家的头脑中似乎只是笑料而已,人们对于猪八戒研究往往只从文学方面、民俗学方面去分析,而对于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缺少应有的关注。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丝毫也不比孙悟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大师兄。很可惜人们在探讨这个形象时,往往多了些因循,少了些创新。多注意了他的表面,少了些对这个形象内在的社会意义的挖掘。本文力图对猪八戒形象的再探索,来对他所代表的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由农民向市民过渡的这个形象,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中有些看法不免揣陋,惟望诸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一、传统的认识

传统的观点多认为,猪八戒这个形象是我国封建社会小生产者的典型代表,是依着农民的模子刻画出来的,在他的身上有着农民的一切缺点和优点。到了今天持这种观点的人仍比比皆是,现简略摘要如下:

“正如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给孙悟空的‘侠士’定位一样,我给猪八戒下了一个‘农民’的定义。虽然有些牵强……猪八戒身上浓厚的农民性格和农民特有的精神面貌,也确没有丝毫的吝啬于当时农民的展现给我们面前。也正如陈文新先生在西游记在《西游记与民俗文化》一文中指出猪八戒的皈依佛门,离开高老庄,意味着农民生活的结束和和尚生涯的开始,也就是说八戒的生活角度发生了变化。再衣着上八戒不再是农民而是和尚,然而在意识上没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农民。” “农民主要靠经验认识世界,猪八戒特别善于认死理,处处表现出一种阿Q式的经验主义,最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农民。” “猪八戒在高老庄做了几年农民,他的思维,智慧,都带有深刻的农民痕迹”(《〈西游记〉与民俗文学》)。在小说中,他常常是孙悟空耍笑的对象,这正是初入城市的农民常受市民嘲笑的现实的反映。从这一点上看,《西游记》是站在城市立场上的,它的叙述立场与《金瓶梅》相近,而与《水浒传》的否定城市迥然不同。……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观点中认定了猪八戒是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形象,或者亦如有人所谈的八戒是市民眼中的农民的形象,所以八戒身上的那一切的特征。都被看成了农民身上的缺点。于是,猪八戒的食肠宽大,好吃、懒做、好色、贪财好色、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生怕死、,低俗等等都被天然的转换成一般的农民的缺点,也正如上文所谈到的猪八戒身上的那些浓厚的农民性格和农民特有的精神面貌,也确实“没有丝毫吝啬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

真的是上面所谈到的这样吗?我认为不是。猪八戒的形象确是代表了小生产者,但返观《西游记》的其它农人形象,和猪八戒形象的由来,我并未见到作者就把批评、讥刺、那怕是一种善意的矛头单纯的指向农民。如果在行文中简单的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者和封建社会的农民划等号,则未免失之太偏了。纵观封建社会,小生产者及具有这种意识的人其范围又何止是农民,所谓贩夫、走卒、商人、地主、甚至是封建统治者,又有几个人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关系。所以我认为八戒的形象其指向并不是农民,这一点可以从《西游记》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中得到反映。

二、《西游记》中的农民形象

《西游记》的成书年代在明朝,那时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相比宋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我国南方一带渐次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商业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而不在为全社会所鄙视,商人也开始在文艺中以正面形象出现,市民的阶层开始有所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市民阶层的小说已经开始了对农民阶层的嘲笑和讥刺。因为此时在封建的意识形态内。农民依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而且做为一介儒士的吴承恩,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也很难有意识的把他的如椽大笔对准农民阶级进行嘲讽。更何况作者吴承恩以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儒者,少于接触农民形象,所想象的农民形象和众多评论家笔下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把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归类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非但文中不见丝毫贬损的意味,反而更多的农民与樵夫在他的笔下多近于理想化的善良、淳朴、好客、厚诚。在小说中涉及到的农人和樵夫并不多,分别为:

1、书中写到的农民的有:十四回的陈姓老者、二十四回的强人父母的其他家人、四十七回的陈澄、陈清、五十三回,女儿国遇到的两位老妇人、五十六回杨姓老人、五十七回八戒化缘时碰到的两个女人、六十七回锅罗庄的李姓人家及村人,等等。农人形象,除了一处在悟空化缘时其稍显吝啬之外,更没有见得作者些许的对农民不敬之意。

2、另外文中写樵夫也并不多:不过也就那么四、五处。如:悟空访道时所遇到的能唱《黄庭》的樵哥、挺叉能刺虎的刘伯钦、为艾叶花豹所害的青年樵哥。此三者虽有不同,但个个具有良善的性格,人人是行孝的君子。纵观《西游记》中的农人樵夫的形象,再联系到当时的经济文化背景,要说《西游记》对代表农民形象的猪八戒进行挪揄、讥刺。这种说法恐怕是不能站稳脚跟的。

三、特色语言下的猪八戒

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西游记中的八戒尤其是那具有风味的语言,你就会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吸引力也决不输于大师兄孙悟空;同时你也会在他那生动、诙谐、甚至于饶舌的对话中发现,这里的猪八戒又何曾是一个农民。他的语言如果从表面看来确有明显的农民经历,也有些农民的经验。如在高老庄为悟空收服前时曾自报家门道:“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等等。也有在过通天河时的让唐僧横担锡杖和草裹马腿的被称为是农民经验的东西。如果通过这些语言以及他的武器--钉耙就十分肯定的说猪八戒是个农民,那么未免太失之于浅薄了。如果我们把《西游记》中的那些具有猪八戒物色的语言进行整理,就不难发现猪八戒的非农民的另一面:

〈1〉

多少有些市井无赖的性格。

为了美色所诱,猪八戒对他的“丈母娘”说道:“他又不是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我。”并以“和尚是色中饿鬼”;这样的理由为自己的大胆追求进行开脱,而且面对众女色,再他“那个没个三房四妾?就在多几个你女婿我也笑纳了。”(23回)并且在没有人同意招他入门的情况下对他的所谓的准丈母娘也动了心思,如果读过《金瓶梅》和《水浒传》或者明代其它的带有市民气息的小说,相信你会找到不少类似的场景。其实这样近乎无赖的语言在猪八戒的语录言中并不少见。又如瞧瞧猪八戒的骂街:“我把你这血皮胀的遭瘟,你怎敢变成你祖宗的模样”。或如更多的诸如什么“猴儿了断,马温断根”的那一幅嘴脸。这样的性格可以用他“我们是扯谎架桥哄人的大王”,用以概括。(47回)把这些语言和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猪八戒并非在文中是以农民形象被塑造的。

〈2〉具有市民无聊帮闲角色特征。

如果把眼界放的宽些,猪八戒相当部分虽具有民俗风格,但又无聊帮闲特征的语言和西门庆周围的那一群浮浪子弟,帮闲文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具体表现在猪八戒的多嘴和饶舌,在这个方面猪八戒的形象带有其发展和形成的轨迹。我们知道《西游记》并非是吴承恩一人所为,而是在中国民间和文人长时间孕育的结果。“猪八戒这一角色犹如戏曲中的丑角,他的形象塑造显然受了元明以来戏曲传统的影响。”与其说猪八戒是和唐僧、悟空和沙僧一起上西天取经的得力干将,倒不如说是作者在行文中汲取了我国早期戏剧的优点,特意在文中安排的一个供人调侃的对象,来调节活跃文中的气氛,用这样的一个具有多方面缺点的形象来供读者消遣娱乐。这里的猪八戒根本就与中国古代持工戒修行的僧人有这本质上的区别,把这个和普通凡人放在一起更有凡心的家伙放在这三个人当中,作者力图表现的是一种喜剧效果。所以在《西游记》的猪八戒以其刚脱离“农民”身份的市井之徒形象,用他那特有的“油滑”语言在文中“插科打诨”来达到一种漫画式的效果。同时,《西游记》的语言充满机智、俏皮和幽默,自然是吸收了包括民间说书在内的市井曲艺的语言特色的结果,这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喜剧风格。

〈3〉游民性格中的一面。猪八戒除上有一些市井无赖气息和无聊帮闲的角色特征外也并不少江湖游侠的气息。在第三十七回中,八戒发牢骚道:“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也快活。”活脱脱一幅占山为王的气派。至于到了八十二回在对待金毛

精神更见他的专业性如“才子在他肚里轮起拳来,送他一个满肚红,扒开肚皮钻出来,却不了账?”从猪八戒的自述中也略可以得知他也是有过“占山为王”的经历的,也曾肥腻腻的吃人过活,只不过是在小说的加工过程中这一部分开始淡化了。这种游民习气在小说中虽屡有反映,在他的行为中,语言中并不难发现。

四、如何看待猪八戒身上的缺点

大家都在谈猪八戒身上的缺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如果对于猪八戒的所谓的缺点进行社会意义上的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的时候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

1、先说猪八戒的贪财。不要忘记猪八戒所出生的年代虽然在明朝以前,但是定型却在明之季世。在这个时候,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重商主义的浓厚传统已是深入到社会阶层的心目中。商品经济同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资产阶级萌芽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对于财富的追求人们已不再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而是可以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意愿。这一点在同时间的“三言”“二拍”集子中就不乏这样的形象,传统的“重本抑末,无商不奸“那种小农社会典型的意识形态已开始逐渐瓦解。尽管这个过程在短的时期内不可能彻底完成,但在江浙这种商品经济发达的市场中。这种跟不上时代的过时看法已被在一定程度上

否定。尽管官府采取的政策还不利于商业,但由于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初阶段,对于财富的追求,对于金钱的欲望,并不为本时代的人所忌讳。猪八戒经过漫长的历史孕肓之后,到了这时候才以今天戏剧舞台上的形象出现。

2、再说猪八戒的好色。这一点是众多的人们最见不得“老猪”的地方,在小说中也是被人嘲笑最多的地方,实际上如果了解了当时明代的社会风气之后,也就不见得是多么见不得光。在宋明理学的长期压抑之后随着市民阶层的渐逐兴起,对于“人欲”的正当需求使得原来的道德体系开始瓦解,对于“性”人们再也不是讳莫如深,再加上明朝的统治者和当时的地主阶级穷奢极欲,淫风极盛,而猪八戒正是这种社会风气下被“生产”了出来。所以“漂亮姑娘就想入非非,移不动脚”。也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缺点,最多也只能说明猪八戒是一个俗人,一个戴着僧帽的“凡夫俗子”。

3、猪八戒没有确定的信仰。因为没有坚定的意志所以见了困难就退缩,这也正是猪八戒成不了佛的原因。猪八戒的信仰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说他向佛吧,他不但对佛无理而且还俗的念头到了西天还没有断绝。在他的心中除了世俗的幸福和享受什么也不在观注范围之内,如果说悟空对于“佛”不敬敢去挪揄,那么猪八戒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因为他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对于“佛”的那种信仰,他的那种眼光只看到了“功利”,也只信仰“功利”。总之,他追求的是现实世俗享乐、今生的幸福,并不像他的三个取经同伴在来生的彼岸去寻找所谓的幸福。

4、低俗。这一点同孙悟空成了鲜明对比,二人虽同为妖出身,但悟空自幼修行,食松果、饮泉水,并不杀生吃肉,可见持久操守,故而其为一口清气。而猪八戒则是食人成性,后来虽被观音劝戒,还总忘不了那人肉的味道。故而为一口浊气,渡不得人的。猪八戒有多种缺点,前人尽言而述。四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猪八戒的形象昭示出了他是一个由小农转向工业化社会的小市民形象,他的身上有着数不清的属于这个社会底层的缺点,可在他所血液里更多的却是小市民的品格。《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更多地表现出“凡人”的特点。他的行为较多地表现出人性的要求,这与明后期文化对人欲的肯定不无某种联系。

通过对于以上的缺点进行分析只能说明猪八戒是一个与悟空、沙僧以及他们的师父相对的一个凡人,而对于同样是凡人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缺点,他身上所存在的浓厚的小生产者气息不但当时的农民具有,当更多的却体现在小市民阶层的身上,而且在小市民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加比农民充分。作者是有那么一些取笑、调谑的意味,但他的指向不仅仅是农民,而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小生产者。

综上所述,文中所述的八戒缺点并非农民专利,吴承恩老先生们

为我们所塑造的这个最早的具有初步小市民形象,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须知道虽然现在的市场经济和那时具有初步瓦解的封建经济模式已有天壤之别,在明之季世以后,中国历史的经历一个回环后,那种社会基础即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重在中国历史出现,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在发展上的极不平衡,在实行了多年的一大二公的公社制度后,刚开放市场的时候,中国市场在此时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猪八戒身上的所有缺点在我们今天的小市民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我认为猪八戒并非单纯可以看作是一个农民,在更大的程度上他代表的是一个过渡时期小市民的阶层,在他的身上有这农民的缺点,但它是由中国小市民来源的阶级成份所决定的。中国的市民同西方小市民在来源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当然对世界观亦有很大的区别,未可以彼代此,犯了教条主义。就是今天的我们也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八戒”性格,如果我们一味的对这个形象进行嘲笑的同时而不对我们自身的一些行为进行反省,那么和吴老先生笔下的猪八戒在本质上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初探】相关文章:

教研工作中作文模糊评价初探(网友来稿)09-18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分析(人教版高三必修)07-10

初探拖堂现象09-07

形象礼仪培训心得02-08

形象的汉字教案范文06-19

猪八戒吃西瓜的教案06-25

《中外卡通故事形象》说课稿07-08

柔情总被雨打风吹去--谈《罗密欧和朱丽叶》中帕里斯形象的悲剧意蕴(网友来稿)07-11

学生典型形象教育法10-08

《中外卡通故事形象》说课稿范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