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素芭》教学案例(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泰戈尔把孟加拉中世纪著名的毗湿奴教派诗人琼迪达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的诗作、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风格。同时由于作者的诗人身份,他的小说是典型的“诗化小说”,如教学用书中指出“具有内敛、含蓄、隽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备了一种朦胧的神韵”。这样一种意在言外的诗意美,和我们中国的诗歌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我任教高二文科班,这个班的学生敏锐细腻,进入高二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天5分钟的古典诗歌鉴赏,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爱好。从预习交流中看出学生本能地喜欢这篇小说,但是说不出所以然来。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和分析。有了以下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该小说的悲剧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情节补白、揣摩人物心理等阅读手段对小说深入体味,认识素芭的悲剧性形象,同时认识到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一切美好性灵的哀婉叹息。针对小说“诗化”特点,课堂创设多种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在涵咏中感受、享受小说语言中浓浓的诗意。在学生心有戚戚焉之际,教师可以抛出一首自己改写小说片断的诗作,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改写小说。总之,本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由情节、人物、语言之“象”,入于本文悲悯诗意的“环中”,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阅读体会领悟到的“象外之象”,变客观式阅读鉴赏为享受式、创造式阅读,以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教学设计
一、情节补白,感受人物凄凉命运,感受印度女性命运的哀歌
二、深味人物,从眼睛到灵魂,重点讨论素芭的梦、素芭的成长。落实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中运用心理、幻觉等人物塑造手段。
三、 改写小说片断成诗歌,深味小说语言,深味文本的悲剧美。
整堂课要在紧紧围绕小说人物鉴赏的同时,突出小说悲剧美的体味,同时又有浓郁的诗情,每个环节用一首诗歌过渡,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创造激情和欲望。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一次,课外查找泰戈尔的介绍以及收集摘录他的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讲授讨论,半课时点评学生诗作
教学实录1
师:齐读小说最后一节,请同学想象素芭嫁人后的命运。
学生: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也有学生表示困惑,当场在座位上就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教师拿起身边的《泰戈尔短篇小说》介绍说,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从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按常理应该母亲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看做自己的奇耻大辱。
教师小结:幻灯展示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首诗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
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尔为印度女性不幸命运唱的一首哀歌,泰戈尔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还未结束,因为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点评:一个情节补白,本意是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对小说的主题先有一感性认识,却引出这样多的问题。小说的背景的确是理解这篇小说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课堂上顺势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细品小说的细节,教师还以泰戈尔小说集中的一些代表作来做例证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泰戈尔小说的兴趣,有效地拓展了课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课堂实际操作来看,这一处花了不少时间,但师生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讨论总结,理解了小说的背景知识,为下文的创造性改写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认知基础。)
教学实录2
讨论素芭的人物形象
师:素芭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读了这篇小说,浮现在你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几乎都说到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迷人的大眼睛,这大眼睛里看出素芭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幻灯展示,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
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
心灵自个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
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
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
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
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请学生朗读品味
(点评:虽然课文中就有这段文字,教师这里用幻灯展示的目的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排列来暗示学生,泰戈尔小说中的语言几乎句句是诗,为诗歌改写作业张本。)
生:哑女虽然无言,但她的内心世界反而较常人敏锐,因为不会说话,她只好和大自然还有动物对话。
师: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主人公,这段关于村庄的描写于细腻中见出人物的心灵世界,大家来读一读。
师:无言的星空下无言的女孩,无言的女孩也有一位能说会道的朋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生: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
师请生朗读这一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要求读出语气,并由此探究素芭的人物形象。
生:我的梦想最绚烂,我的现实最暗淡。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
师:对,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老师写了一首诗歌,描绘成长期间的素芭的内心世界,我给大家读一读。
素芭渐渐意识到自己
一天天地觉醒
仿佛大海澎湃着她的心灵
她瞥见自己
思考着自己
询问着自己
但
只有月光,只有孤寂
笼罩着她
无边无际
师:小说《简爱》里简说,你不要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泰戈尔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说,不要以为我哑就没有灵魂。可是好像素芭周围的人真的把素芭看做是一位没有灵魂的人物。
生:他们随意的支配女孩的命运。
生: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认为女孩嫁人是理所当然的。
生:这有点象我们学过的《祝福》礼教杀人,这是种姓和婚姻制度杀人。
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知道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获奖的作品是诗集《吉檀迦利》。阅读他的小说,我们也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小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整篇小说笼罩着浓浓的悲剧诗情;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片断摘抄出来就是诗,老师刚才这首诗作也是小说中的片断改写而成。写得不好,抛砖引玉,亟待同学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诗歌的形式来改写这篇小说或其片断。
学生很感兴趣,不半天就交上了作业,有的学生还追着老师问,“老师你看了我写的诗歌了吗?”学生有的用近体诗的形式,有的化用泰戈尔的诗作。不管形式如何,学生的诗歌作品中无不显示他们对泰翁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同情。有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了学生对小说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附录学生诗作一首:
无言书:一切都停止了,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沉默了,然后是大自然的语录被打开了,扉页写着两个字--无言。女孩坐在合欢树下,小溪絮语着流淌着,村人喧哗着忙碌着,船夫哼唱着低吟着,鸟儿鸣叫着啼唱着,甚至连树叶也发出簌簌声。大自然将它们汇集编写,女孩则成为此书的阅览者。然后是女孩的双眼睁开了,她与大自然对视许久,依旧无言,无言。
无以伦比的美丽(高伟)--那难道是海市蜃楼吗?……惊奇!世上没有完全不可能的事,但没有诞生在水晶宫的王朝,没有神奇的魔术是遗憾!然而站在他面前,看着他,却说不出,爱着他,他却不知道,只道他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郑双双)素芭如同中了箭的牡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可是素芭哪里有那么强悍,她不过是一把无奈的雪花,落在帕勒达帕的炎夏,豆大的泪珠从她的大黑眼睛中掉落,让她不可能说流泪是因为吹风。
课后反思
1.可见到的《素芭》教学案例大多是这样处理:理清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如画眼睛,从小说的结尾谈谈小说的悲剧意味。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没有体现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诗化”。这个单元的中心话题的是人物。同是写人物,同是现实主义写法,但托尔斯泰的写法和泰戈尔的写法就很不同。这里有作者的不同风格在起作用。而“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本就是小说鉴赏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青春悸动的娜塔莎和哀伤诗意的素芭。感受不同文学形象带来的不同美感。
2.小说浓郁的诗化风格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指出:“既然是诗就有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全赖读者意会。在微妙的境界我们尤其不可拘虚绳墨。”《素芭》教学难就难在其不可解说之处,情节、主题、人物、描写手段都可以解说,但其意境深邃,情味隽永,余味无穷之妙,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本课例教师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尽情涵咏文本,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享受小说的诗意美,以泰翁的诗作,教师的诗作搭桥,引导学生以诗歌的形式改写小说,以诗歌直接呈示文本阅读中难以言说的风采韵度,滋味兴趣之外的他致他旨和余致余旨。出语言之象,尽情入美感之“环中”。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也算是一次学生感兴趣的尝试。
3.创造性解读文本不难,但忌讳变成游戏文本、Q版文本,所说的创造性解读应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从课后学生呈交的诗作来看,学生对《素芭》的阅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以及小说整体美学氛围的整体把握上的。这种创造性解读是文本阅读和诗歌创作的有效结合有效提升。从课堂操作来看,这种有价值的创造性阅读结果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创设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本身有许多未定点,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慎选了以下两个未定点,引导学生情节补白,有效理解人物和小说的悲剧内核;心灵补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预设为学生以诗歌解读文本奠定了很好的理解基础,从而使学生的多元解读变得多元有序。
追忆
【《素芭》教学案例(选修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案例教学总结04-22
教学反思案例05-25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5-21
《爬天都峰》教学案例及反思09-26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06-30
《小鸟找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10-22
怀念红狐(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07-04
班级教学总结案例通用10-26
语文教学信息化教学案例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