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4.2词的义项和多义词
一、词义的义项
一个词并不一定只有一个意义,这些不同意义就叫作词的义项。词典中同一个词下面列出的一个个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的义项。一个词有几个义项,要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多少来确定。如果一个词只反映一类或一个对象,这个词就只有一个义项;如果反映的对象不止一个,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比如“肺”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只有一个义项;而“摆”在词典中的释义是“①安放;陈列。②显示;炫耀。③来回摇动;摇摆”。因而有多个义项。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词的色彩意义。比如“帽子”有“①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②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两个义项,后一个义项就有贬义色彩。
分析描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只能以义项为基本单位。因为即使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在一个特定场合也只能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这就像一个人可能有“爸爸、教师、主任”等不同身份,但在特定场合却只能以某一个身份出现。因为义项不同,词义所反映的对象也就不同,附加色彩也可能不同,甚至语义组合关系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吃”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一是“吸收(液体)”。前者只能用来陈述有生命的事物,如人或动物;后者则不能用来陈述人或动物,而只能用来陈述无生命的事物,组成诸如“宣纸吃墨”、“菠菜吃油”之类的句子:两个意义的“吃”不能混为一谈。
二、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个词如果只有一个义项,就是单义词;如果包含多个互相联系的义项,就是多义词。可以设想所有的词在刚产生的时候都一定是单义的,即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逐渐增多了,词的用法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多义词。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在使用词时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联系,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词的意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因为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用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承载多个意义的现象。
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最初的意义,一般来说最早在文献出现时的意义,就是这个词的本义。比如“兵”的本义就是“兵器、武器”,这个意义现在还保留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里。除本义以外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其他所有意义都是一个词的引申义。比如“兵”后来又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的“兵”)的意义,就是“兵”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这就是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牛”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铁”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金属:它们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一致的。“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现在基本义却是“军事”或“兵士”;“取”的本义是“割耳朵”,现在基本义却是“拿到身边”:它们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
“引申义”顾名思义就是词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引申出来的意义。相关性的词义引申方式是“借代引申”,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稳定的联系,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和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想关系,从而使词产生新的意义。比如“西瓜”原指一种草本植物,后又用来指称这种植物的果实,这是用整体来指称部分。“便衣”原指“平常人穿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来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茅台”原是一个地名,后又用来指“茅台酒”,这是用产地指称产品。相似性的词义引申方式是“比喻引申”,即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背在背上而使人有负重感,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与之相似,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又如“高峰”原指“高的山峰”,后来又有“事物发展的最高点”的意思;“放炮”原指“使炮弹发射出去”,后来又有“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后者都是比喻引申义。
三、多义词和同音词
读音和写法都相同的词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不一定属于同一个词,或者说这个读音和写法相同的词也不一定就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看作是不同的词,即“同音词”。如汉语的“花”,在“种了几盆花”里是“可供观赏的植物”的意思,在“又花时间,又花力气”里是“耗费”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之间毫无关联,因而它们不能算是同一个词“花”的两个义项,而只能看作是同音词,也就是有两个都读作和写作“花”的不同的词。
有些词是多义词还是同音词很容易判断。比如上面说的两个“花”。又如“站立”和“车站”的“站”,“大米”和“三米(长)”的“米”,“别了,司徒雷登”、“别上校徽”、“别有风味”、“别去”的“别”,意思都没有联系,所以都是同音的词。“头”这个词,如果只看“杀头、烟头、头班车”中的“头”,好像也找不到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头”有许多意思,彼此有复杂的引申联系,比如:(1)由“头颅”引申为“头发(剃头)”;(2)由“头颅”引申为“领导(头儿)”;(3)由“头颅”引申为“物体的顶端(山头)”,再引申到“事物的起始(起个头)”,再引申到“物体的残余部分(烟头)”,再引申到“某一侧、某一方面(咱们这头)”;(4)由“头颅”引申出“第一”的意思(头等、头号),再引申到“次序在前(头班车)”,等等。可见上面几个“头”的意义联系虽然一下子看不出来,但还应该算是同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当然有些词在词源上意义有联系,但现在几个意义的联系已经中断,也可以不再看作多义词的义项。比如介词的“把”肯定是从动词的“把”发展来的。“把”的本义为“握”,又有“掌握,把守,拿,用”等义。如《史记》:“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唐以后有“谁把长剑倚太行”(韩愈)、“应把清风遗子孙”(方千)的格式:其中的“把”都是动词。后来“把”的用法越来越虚,发展成表示对有关对象的处置,如“把林冲横推倒曳”(《水浒传》第七回),“把宝玉的袄儿往自己身上拉”(《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到现代汉语说“把窗户关上”中的“把”,更不具有实词义了。由于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把”(把大门打开)和动词“把”(把大门)的意义联系已经中断,至少感觉不出来了,所以应算作同音的两个词。
五、参考文献链接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有删节)
(1)多义词的界定
一个词表示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词汇意义,这样的词就叫作多义词。如“剪影”:①照着人脸或人体的轮廓剪纸成形。②比喻对于事物轮廓的描写。“剪影”一词不但有两个不同的意义,而且两个意义在“构描物体的轮廓”上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剪影”是多义词。又如“彩排”:①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的化装排演。②节日游行、游园或其他大型群众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化装排练。“彩排”一词也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两个意义在“化装排练”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彩排”也是多义词。再如“记录”:①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②当场记录下来的材料:如会议记录。③做记录的人:如大家推他当记录。④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记录。“记录”一词有四个意义:第一项意义说明了一种动作行为,是动词性的;第二项意义表示由这种动作行为而产生的结果,是名词性的;第三项意义表示这种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是名词性的;第四项意义则表示由这种动作行为所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结果,也是名词性的。尽管以上四个意义在词性上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与“把某些话和事写下来的动作行为”都有一定的联系,这说明了“记录”一词的四个意义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记录”也是一个多义词。
(2)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及其关系
多义词都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因此就有了原始义和派生义之分。词最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就称为原始义,在已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就称为派生义。有时新的派生义也可能是从旧的派生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词的义项派生的关系来看,充当新义产生的基础者称为基本义,产生出的新义则称为非基本义。从词义在社会上使用的情况来看,社会上普遍使用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就称为常用义,其他的则称为非常用义。
多义词的各种意义,随着语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往往表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当词刚出现时,它的原始义也就是它的常用义,当然也是基本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原始义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原始义一直被沿用下来,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它都是社会上所普遍使用的常用义,同时也能充当基本义。如“人”、“山”、“水”、“树”、“手”等等都是这种情况。第二种是在发展过程中,原始义不再是社会上的常用义,甚至也不能再作为词义被独立运用了,它的派生义却成了常用义,并逐渐成了能够派生他义的基本义。如汉语中的“兵”,原始义是“兵器”,现在的常用义却是“战士”,“强”的原始义是“弓有力”的意思,现在的常用义却是“强大、强盛”的意思。很明显,在现代汉语中,“兵”和“强”的原始义和常用义已不一致了。这些词的常用义发生改变后,它们的原始义除还保留在一些习用的语言结构中外,绝大多数的原始义都会失去独立充当词义的资格,只能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词素义被运用罢了。由此可见,词的原始义和常用义、基本义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发生改变和转化的。
词的常用义和基本义关系比较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多义词的常用义往往就是它的基本义,它是产生一切新义的基础,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在这一意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产生出来的。如前面所举的“老”,它的几个派生义都是从基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又如“打”一词,它的常用义和基本义是“打击”的意思,如“打鼓、打人”等。因为制造某些器具时有打击的动作,于是就从基本义“打击”中派生出了“制造”的意义,如“打一把刀”、“打一个橱子”。因为“编织”的活动也是一种制造活动,于是从“制造”义中又派生出了“编织”的意义,如“打毛衣”、“打帘子”。从这几个意义来看,“制造”义是从“打击”义直接派生出来的,而“编织”义是从“制造”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所以“编织”义对“打击”义来说,就是间接派生的关系。没有“打击”义,就没有“制造”义,也就不可能派生出“编织”义,所以“打击”义是基本的,是其他新义直接或间接派生的基础。在间接派生意义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非基本义。如“制造”义,虽有着基本义的性质,但不能叫作基本义。因为多义词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只能有一个基本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分析多义词各义项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情况。如对“制造”义这种情况来说,可以称为“具有基本义性质的非基本义”。如果一个多义词中这样情况的意义不止一个的话,可以按照义项产生的先后情况,称为“第一个具有基本义性质的非基本义”、“第二个具有基本义性质的非基本义”等等。如果能够对每一个多义词义项的产生情况都作如此说明的话,那么对词义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等问题,也就容易一目了然了。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有删节)
最初,词的音义的联系是随意的,词的语音形式具有确定的概念义后,词义在发展中就不是自由的,而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按照思维中的联想规律,顺着关联性和相似性联系两个方向,一个语音形式从指示一个事物现象发展到指示另一事物现象,形成新义。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一般是引申义,相似性联系形成的新义一般是比喻义。两者的意义联系的具体内容很复杂,下面分别说明常见的一些情况。
1.关联性的意义联系(引申义)
(1)名词义→名词义。1)整体-部分。引申义和原义(一义生出新义,对新义来说,它是原义)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洋葱”:①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茎细长,中空,白色,地下有扁球形鳞茎,白色或带紫红色。是一种蔬菜。②这种植物的鳞茎。2)有关联的事物现象。一种是“物-人”关系,即词由指称某事物发展为指称同该事物有联系的人。如“岗哨”:①站岗放哨的处所。②站岗放哨的人。一种是“物-物”关系,即词由指称某事物发展到指称同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如“高低杠”:①女子体操器械的一种。②女子竞技体操项目之一。(2)动词义→名词义。1)行为-行为结果。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行为结果。如“笔录”:①用笔记录。②记录下来的文字。2)行为-行为的施动者。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行为的施动者。如“编辑”:①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②做编辑工作的人。(3)形容词义→名词义。1)性状-人。原义表性状特征,引申义表具有这种性状特征的人。如“奸邪”:①奸诈邪恶。②奸诈邪恶的人。2)性状-物。原义表性状特征,引申义表具有这种性状特征的事物现象。如“和气”:①和睦。②和睦的感情。(4)动词义→动词义。1)泛指-特指。原义是泛指,引申义是特指,或相反。如“流通”:①流转通行;不停滞。②指商品货币流转。2)自动-使动。原义是自动,即表示的动作行为影响自身,引申义是他动,即表示的动作行为影响他物。如“惊醒”:①受惊动而醒来:突然从梦中惊醒。②使惊醒:别惊醒了孩子。(5)名词义→动词义。常见的是原义指称事物,引申义指称用这种事物进行的动作行为。如“锄”:①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②用锄松土除草。(6)形容词义→动词义。常见的是一些形容词使动用法产生出的引申义。形容词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是普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形容词能这样用,这就生出了引申义。其意义联系是性状(原义指示)和产生这种性状的行为(引申义指示)的关系。如“动摇”:①不稳固;不坚定。②使动摇:环境再艰苦也动摇不了这批青年的决心。(7)名词义→形容词义。常见的是原义指称事物现象,引申义指称该事物的某一性状。如“精神”:①表现出来的活力。②活跃;有生气。(8)动词义→形容词义。常见的原义指某种行为,引申义指称这种行为产生的一种性状。如“兼任”:①同时担任几个职务。②不是专任的。有一部分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来自词素意义的不同,义项意义本身不见得有什么明显的联系。如“发电”:①发出电力。②打电报。“发”在①中是“产生”的意思,在②中是“送出”的意思,“电”在①中指“电力”,在②中指“电报”。
2.相似性的意义联系(比喻义)
常见的有:(1)形状相似。比如“饼”:①泛指烤熟煮熟后的面食,形状大多扁而圆。②形状像饼的东西。(2)性质相似。比如“并肩”:①肩挨着肩。②比喻行动一致,共同努力。(3)作用相似。比如“本钱”:①用来营利、生息、赌博等的钱财。②比喻可以凭借的资历、能力等。不少词典不标明比喻义的“动-动”“形-形”义项之间的联系是相似性联系。如“发挥”:①把内在的性质和能力表现出来。②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追忆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09-03
人教版选修《长生殿》与《桃花扇》备课资料07-23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听潮》备课资料08-18
《道士塔》备课资料05-17
反语的作用、用法示例、使用反语的故事(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10-15
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7-10
初三语文备课参考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