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时间:2024-11-01 06:50: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藤野先生》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1 《藤野先生》导学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审核:初二语文组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相关资料:

 

   

独学内容:

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

绯红:                 宛如:               流言: 

畸形:                 匿名:                发髻:

杳:                   瞥见:                          美其名曰:

                         第一课时

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

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

3 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3  介绍时代背景:

     

4 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5、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小组群学)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

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预习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速读课文 (对学内容)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三  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

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四、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六、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1 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第36段

来。

第37段

第38段

 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独学字词

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陌生:不熟悉。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一课时

2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4 (a)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b)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7  A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C“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8 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二、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五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六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第三课时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2  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反馈习题:

1、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2、不过  对东京所见的失望  3 赏樱花 学跳舞

基础知识:一、 1 .绯   荟   逊   匿 jié jī wù xǐn g 

2 . (1)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 也作 “ 深恶痛绝 ”. 疾 , 痛恨 . (2) 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照 . 鉴 , 照 . (3) 尽力 . 竭 , 用尽 . (4)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 山海经 ) 》   《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 , 应依次是《阿长与 ( 山海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 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 

4 .标致:形容十分丑陋;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 . 

二、 (一)、 1 .日本 “ 爱国    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 2 . D 

3 .深深的自责精神 , 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 ,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 

4 . D 5 . “ 匿名信事件 ” “幻灯片事件”   

反馈习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一、基础知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fēi(   ) 红         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 责 (   )        畸 形 (   )         深 恶痛疾 (   )     发人深 省 (   )

2 .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 

(1) 深恶痛 疾: 

(2) 油光可 鉴: 

(3) 竭 力: 

(4) 凄然: 

3 .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 . 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 , 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 ? 请说出你的理由 .  

4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 标致极了”“问问 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 

精通时事: 

正人君子: 

二、阅读                (一)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 !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 . 

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 试加以分析 . 

4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   

5. 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 

 

杜哥

【《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08-12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09-03

导学案结题报告11-14

导学案心得体会09-26

《荷塘月色》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7-05

导学案结题报告3篇11-15

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10-23

导学案结题报告(3篇)11-15

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01-09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