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学习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学习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预习案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3、课前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3、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七十者衣帛食肉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谨庠序之教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请同学准确翻译课文,注意关键词,请其他同学点评指正。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梁惠王的疑惑是什么? 孟子是怎样解其疑惑的?
2、依据原文,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3、孟子认为要想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是什么?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二、拓展提升
1、孟子描绘的美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2、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课堂检测
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训练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3.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王丽
【《寡人之于国也》(高一必修导学案)】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6-11
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08-0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4-23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10-21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09-09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12-13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09-03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