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种树郭橐驼传》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课文析读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
《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从这篇传记来看,确乎如此。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
三、类文荐读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眎:兔的别名。眎,同“视”。② 求(nóu):刚生下的小兔。③韩卢:古代韩国名。④趺(fū)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
阅读提示:作者仿《史记》传记的体例,为之作传。文章把许多历史传说和神传故事编织起来,充分叙述了毛颖的通古博今和劳苦功高,通过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的“少恩”,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愤慨。文章构思新颖奇特。用诙谐幽默的拟人和双关。从一枝小小的毛笔,敷衍出如此恣肆奇特,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涂尚志
【《种树郭橐驼传》备课资料(高二选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02-24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08-16
《种树郭橐驼传》精品教案02-17
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09-03
【精品】《种树郭橐驼传》教案9篇05-15
关于《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5篇)04-25
种树郭橐驼传: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15
反语的作用、用法示例、使用反语的故事(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10-15
人教版选修《长生殿》与《桃花扇》备课资料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