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词鉴赏之讽喻诗鉴赏》(语文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在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讽喻诗以其现实性和战斗性,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到唐代讽喻诗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贵妃、权臣、贵族、官吏的腐败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讽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作诗议论朝政的得失也是身居中下层的人民为国家恪尽职责的一种方式。一般我们把这类评议朝政、批判现实的诗歌叫作讽喻诗。比起别的诗歌类型或典雅或清丽的风格,讽喻诗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风格相对活泼、犀利。讽喻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一、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喻诗。如这首著名的《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园。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公然将当政者比喻成人人唾骂的大老鼠,形象贴切,入木三分,在诗中,人民疾呼: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庄稼(黍、麦、苗)!多年辛勤劳动养活你,你却从不顾念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我理想的新乐土(国度),新乐土啊新乐土,是我安居的好去处。此诗以简短的文字将人们对当政者重敛盘剥的怨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诗讽刺之深、激愤之极在中国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据说这是战国时魏国即将灭亡时民间流传的歌谣,仔细体味诗歌的内容,确实能感受到当时民间所涌动的不安和愤怒的情绪。
人们除了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之外,有时也会花样翻新,撷取身边之物来讽刺他们,如下面这首散曲便是用喇叭来喻宦官(太临):
[中吕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 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朝武宗正德年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百姓苦不堪言。在当时的交通要道运河上,宦官们往来频繁,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这首散曲便是在此背景下而作的。作者表面写喇叭,却句句喻指宦官,说他们本是一群侍奉皇帝的阉宦,地位卑下,曲儿小,但是“腔儿大”,在宫外依仗皇帝的恩宠,为所欲为,中饱私囊,所到之处,给当地军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甚至迫使百姓家破人亡,“水尽鹅飞罢”。此曲通篇无一字出现宦官,却无时不在描摹宦官的丑态。作者用戏谑辛辣的笔法刻画了宦官的形象,将鄙视、厌弃和愤懑的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故而,此曲一经传出便达到了“每一传诵,人争慕之”的轰动效果。
像这种通过比喻表达诗人心声的诗歌,所起到的震撼意义有时比直言不讳的揭露更加发人深省,它于嬉笑怒骂之间寄托诗人的情思,其鞭策和警醒的意义悠远而绵长。
除了运用比喻的手法作漫画式的描写之外,讽喻诗往往还采用其他的方式,如使用叙事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来看下面这两首诗:
蚕 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讽刺的对象其实和《硕鼠》篇类似,都是讥讽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但此诗是通过一个普通蚕妇去集市做生意的所见所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不公正,故而相对曲折委婉。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绝不是一时一事才有的现象,而是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社会问题。
如果说《蚕妇》所讽喻的是一个剥削社会存在的固有的社会矛盾的话,那么下面这首诗则是陈述了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因为某项制度的不合理导致的底层人民的悲剧命运:
卖炭翁[唐]白居易。此诗依然是一篇叙事诗。诗前小序云“苦宫市”也。所谓的宫市,是当时朝廷公开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制度,即派宦官到街市上,看见所需的物品,只需说一句“宫市”就可直接运走,给卖主很少钱甚至不给钱,白居易正是针对这种制度,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卖炭翁》。在诗中,诗人用凝练简洁的语言和饱含悲悯的情感描写了一位深山伐炭的老人艰难悲苦的生存状态,这位老人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苍苍老矣还要亲自往南山伐炭,为了自己的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不顾自己衣衫单薄,祈祷天气再寒冷一些。这样一位老人的艰辛所得,竟也被宫中的宦官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低贱价格掠夺而去。面对这样一场或许每天都在发生的因统治阶级的贪欲而制造的下层民众无以聊生的悲剧,诗人虽并未作“卒章显其志”式的评论,却达到了“不著一字,自得风流”的艺术境界,成为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压卷之作。
除了运用叙事的手法进行讽谏,有些诗人还选择运用议论的方式来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懑,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首宋诗: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一隅,深溺于纸醉金迷之中,一如在汴州沦陷前的情景,早已忘记了亡国之痛。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此诗打破了诗歌创作时温柔敦厚的传统,直抒胸臆指摘时政,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二、借古讽今的讽喻诗,借历史上曾发生的某一事件来激评时政,抒发自己的感慨。如下面这首咏史诗: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曾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受到汉文帝的重用,后因触怒当朝权贵被贬谪。这首诗描写了被贬的贾谊被文帝重新召回朝廷后,在宣室(汉代未央宫正殿)秘问鬼神之事的场景。贾谊本是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青年才俊,号称求贤若渴的汉文帝却以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问之,讽刺了统治者不能慧眼识英雄,使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社会现状,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李商隐身处风雨飘摇的晚唐,当时社会百弊丛生,民不堪命,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晚唐帝王,却大多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思振奋朝纲,任用贤才,诗人以汉文帝喻唐帝,而以贾生自喻,全诗于微讽中寓以无尽的感慨,曲终奏雅,令人感慨良深。
“风景这边独好”。讽喻诗虽大都是相对枯燥的政治诗,其内容多以讽谏、劝勉或鞭策当权者为主,但其中仍不乏质量上乘的精品之作。那些关注民生疾苦、勇为民众代言且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讽喻诗,往往能够打破阶级和时空的界限,感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群,甚至有的讽喻诗,时至今日仍有其警策意义。另外,我们需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以“补时查政”为主要目的的讽喻诗,它的主体还是以现实内容为题材的诗歌,咏史诗虽是借古讽今,但是因为它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写作背景或诗歌旨意千差万别,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咏史诗都是讽喻诗,这一点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应该有所区分。
苏小珍
【《诗词鉴赏之讽喻诗鉴赏》(语文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唐宋诗词鉴赏09-16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9-18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网友来稿)07-04
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本优质02-14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美术鉴赏教案11-13
影视鉴赏教案08-11
《美术鉴赏》说课稿09-17
说课稿:美术鉴赏10-09